
語本《漢書·董仲舒傳》:“ 秦 國用之,死者甚衆,刑者相望,秏矣哀哉!” 顔師古 注:“秏,虛也。言用刑酷烈,誅殺甚衆,天下空虛也。秏音呼到反。或曰,秏,不明也,言刑罰闇亂。音莫報反。”秏,同“ 耗 ”。後用以表示對政治、社會昏亂的悲憤。 康有為 《<孔子改制考>叙》:“而 中國 之民,遂二千年被暴主夷狄之酷政,耗矣哀哉!” 梁啟超 《新民說》六:“耗矣哀哉!吾 中國 人之無國家思想也。”
“耗矣哀哉”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該詞最早出自《漢書·董仲舒傳》,原文為:“秦國用之,死者甚衆,刑者相望,秏矣哀哉!”其中“秏”通“耗”,顔師古注解釋為“空虛”或“刑罰混亂”。全句表達對秦國嚴刑峻法導緻社會凋敝的悲憤,後引申為對政治腐敗、社會動蕩的哀歎。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其泛化為“耗費大量資源卻結果令人惋惜”,但需注意這與古典語境中的政治批判色彩有所不同,使用時應結合具體場景區分。
耗矣哀哉是一個古代漢語詞語,意味着消耗殆盡、憔悴哀歎,寓意深遠,并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
拆分部首和筆畫:耗矣哀哉由「耒」、「矢」、「口」和兩個重複的「哀」組成,其中「耒」有五畫,「矢」有五畫,「口」有三畫,「哀」有八畫。
來源與繁體:耗矣哀哉源于古代漢語,是由古漢字組合而成的詞語。在繁體字中,「耗」保持不變,「矣」變為「乂」,「哀」變為「愛」。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耗」的古代寫法為「耂」,「矣」的古代寫法為「弋」,「哀」的古代寫法為「衣示二丿」。
例句:他們連續幾天熬夜工作,看起來精神耗矣哀哉。
組詞:衰耗、筋疲力盡、憔悴、疲憊不堪。
近義詞:疲勞、困倦、耗盡。
反義詞:煥發、充沛、精神煥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