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物體被燒得又焦又黑。 孫錦标 《通俗常言疏證·水火》:“《百家姓》:‘烏焦巴弓。’此四姓也。今俗以物燒焦者,謂之‘烏焦巴弓’。《幽閨記》劇:浄雲:‘我拿了一張草薦,把病人放拉當中,兩頭點起火來一燒,竟燒了《百家姓》上一句書出來。’末雲:‘那一句呢?’浄雲:‘燒得他烏焦巴弓。’” 蔡東藩 許廑父 《民國通俗演義》第五回:“ 良弼 正要進門,猛聽得一聲怪響,不禁卻顧,可巧彈落腳旁,把左足轟得烏焦巴弓。”
“烏焦巴弓”是一個漢語方言成語,主要流行于吳語區(如上海、浙江等地),其核心含義是形容物體因過度受熱或焚燒而變得焦黑、幹枯、蜷縮變形的狀态。以下從詞典釋義角度詳細說明:
烏
指顔色深黑。《漢語大詞典》釋為“黑色”,如“烏雲”“烏木”。此處強調物體碳化後的黑色外觀。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20年。
焦
指物體受熱失去水分,質地變脆硬。《說文解字》釋為“火所傷也”,如“焦炭”“燒焦”。
來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中華書局,2013年重印本。
巴
方言用字,形容物體因受熱蜷曲、黏連的狀态。如“鍋巴”指飯粒黏結鍋底的焦硬層。
來源:《吳方言詞典》,吳連生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5年。
弓
比喻物體受熱後彎曲變形,狀如弓形。引申為幹癟收縮。
來源:《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李榮主編,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
整體釋義:
四字疊加構成方言疊韻詞,以強化表達效果,專指物體(尤指食物)經高溫燒灼後顔色焦黑、質地幹硬、形态蜷縮扭曲的樣态,隱含“徹底毀壞”之意。
《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
收錄詞條“烏焦巴弓”,标注為吳語特色詞彙,例句:“魚煎得烏焦巴弓,哪能吃?”
來源:第3卷,第4212頁。
《上海話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
釋義:“形容燒焦到發黑、幹癟變形”,常用于烹饪失敗或火災場景。
來源:第185頁。
烹饪失誤
如:“紅燒肉忘記關火,燒得烏焦巴弓,隻能倒掉。”
(例證參考:《甯波方言詞典》,朱彰年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6年)
火災描述
如:“大火過後,家具全變得烏焦巴弓。”
(例證參考:《浙江方言志》,浙江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2010年)
該成語屬吳語“四字格”生動式表達,通過單字意象疊加(顔色+質地+形态)增強畫面感,折射江南地區對生活細節的觀察力。其未被《現代漢語詞典》等通用詞典收錄,但廣泛見于方言文獻及口語,具有鮮明地域文化特色。
來源:《吳語詞彙的特征與演變》,遊汝傑,《方言》期刊,2005年第4期。
參考來源彙總
“烏焦巴弓”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詞源與構成
該詞原為《百家姓》中連續排列的四個姓氏(烏、焦、巴、弓)。後因諧音和字面意義,被民間借用為形容詞,描述物體被燒焦後的狀态。
本義與引申義
出處與用法
相關擴展
部分資料提到,該詞可能源自戲曲或民間故事中的諧音梗,例如《幽閨記》中通過焚燒草薦引出“烏焦巴弓”的橋段。
此成語通過姓氏組合的諧音,生動表達了物體被徹底燒焦的狀态,兼具文化趣味性和形象描述功能。
愛琴文化榜信暴首步頭殘蟬常均觇視槎牙單幹戶氹子地勢反目成仇封號風雲月露分領伏辨凫乙工本費詭間國際單位制含辭荷包蛋賀本洪溝黃祲環周環灂箋探角聲機不旋踵近正九飛矩坐康愈靈幾辘軸木刻南京甯當漂母飧毗陵劈頭劈腦辟污前奏曲跷足而待青氐沙壤牲殺食不充腸十二肢詩國時禽天文數字投梭折齒土阜亡藝溫石鮮苞綫抽傀儡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