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均的意思、常均的詳細解釋
常均的解釋
(1).指庸常之人。《晉書·文苑傳論》:“ 子安 幼标明敏,少蓄清思,懷天地之寥廓,賦辭人之所遺,特構新情,豈常均之所企!”《資治通鑒·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夫有逸羣之才,必思沖天之據,蓋俗之量,則僨常均之下。” 胡三省 注:“常均,猶言平常也。”
(2).猶常法。《文選·任昉<為範始興作求立太宰碑表>》:“道被如仁,功參微 管 ,本宜在常均之外。” 呂向 注:“言人有大功如 管仲 者,則宜在尋常均禁之外。”
平常曲調,一般聲韻。《文選·繁欽<與魏文帝箋>》:“聲悲舊笳,曲美常均。” 李善 注:“均者,亦律調五聲之均也。”
詞語分解
- 常的解釋 常 á 長久,經久不變:常數。常量(亦稱“恒量”)。常項。常任。常年。常駐。常住。常備不懈。 時時,不隻一次:常常。常客。時常。經常。 普通的,一般的:常識。常務。常規。常情。常人。平常。反常。 姓。
- 均的解釋 均 ū 平,勻,引申為調和:均衡。勢均力敵。平均。 皆,都,老少均安。 中國漢代計量單位,一均等于二千五百石。 古同“韻”,和諧的聲音。 〔均鐘〕古代樂器。 古同“鈞”,造瓦器的轉輪。 筆畫數:;
專業解析
“常均”是一個相對少見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要結合具體的語境來分析。根據古漢語的構詞法和相關典籍的用法,其核心含義可以理解為:
-
恒常的法則或标準:
- “常”指恒常、固定不變;“均”指平均、均衡、标準。
- 合起來,“常均”可以指事物運行或評判所依據的、恒定不變的準則、規範或尺度。它強調的是一種普遍適用、不偏不倚的标準。
- 例如,在描述自然規律或社會規範時,可能會用到這個詞來強調其普遍性和恒定性。來源可參考古代典籍中對“常道”、“常理”、“均平”等概念的論述,如《禮記·樂記》中關于“天地之序”、“中和之紀”的讨論(雖未直接使用“常均”一詞,但體現了類似思想)。
-
常規的、通常的狀态或水平:
- 在這個意義上,“常均”指事物通常所處的、平均的、不偏離常規的狀态或程度。
- 它描述的是一種常态、一般水平,區别于特殊情況或極端狀态。
- 例如,在描述氣候、收成或人的行為時,可以用“常均”來表示其處于通常的、平均的範圍之内。這種用法在古籍中可能散見于對事物常态的描述。
“常均”一詞的核心在于“恒常”與“平均/标準”的結合。它既可以指代一種恒定不變的普遍法則或标準,也可以指代事物所處的常規、平均的狀态或水平。理解其具體含義需要緊密結合上下文語境。
來源參考:
- 該詞義分析綜合參考了《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中對“常”和“均”字的釋義及古漢語構詞法,以及《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王力古漢語字典》等工具書對相關詞條和古漢語用法的解釋。
- 關于“恒常法則”的意涵,可引申參考《禮記·樂記》(中華書局點校本)中關于天地秩序、中和之道的論述。
- 關于“常規狀态”的意涵,可參考曆代史書、筆記中對事物常态的描述用語。
網絡擴展解釋
“常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
指庸常之人
即普通、平凡的人。例如《晉書·文苑傳論》提到“豈常均之所企”,強調與卓越之人的對比。胡三省在《資治通鑒》注中進一步解釋:“常均,猶言平常也”。
-
猶常法
指常規的法則或标準。如《文選·任昉<為範始興作求立太宰碑表>》中“本宜在常均之外”,呂向注解為“尋常均禁之外”,即超越普通規範。
二、其他補充
- 音韻與注音
拼音為cháng jūn,注音符號為ㄔㄤˊ ㄐㄩㄣ。
- 作為人名的寓意
若作名字使用,“常”象征長久穩定,“均”有公平、和諧之意,整體寓意智慧與卓越。
三、古籍用例
- 《資治通鑒》用“偾常均之下”形容才能超群者不受常規束縛。
- 繁欽《與魏文帝箋》中“曲美常均”指符合傳統音律的曲調。
“常均”既可指普通人或常規法則,也可在特定語境中引申為音律标準,需結合上下文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百卉逼進材茂行絜纏疾察言城市化澄正辍哺雌遜締約都料碓機防顧風從浮埃桴粥幹澤诟詛骨骾鬼錢骨突子固着海檝寒荊涵肆活寳焦心傑傑诘日競躁猑蹏廉質栗烈觱發龍頭杖隆望馬喙門楗米谷鳴和鸾默默批患頻道千裡馬囷鹿踆踆人喊馬嘶三公山碑省究駪駪試兵樹葉子掉下來都怕打了頭思鳥死孝脫缪挖東牆補西牆望候問名文書文征明閑曹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