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少文才。《史記·绛侯周勃世家》:“ 勃 不好文學,每召諸生説士,東鄉坐而責之:‘趣為我語。’其椎少文如此。”《三國志·魏志·荀彧傳》“ 太祖 遂為 魏 公矣” 裴松之 注引《荀彧别傳》:“取士不以一揆, 戲志才 、 郭嘉 等有負俗之譏, 杜畿 簡傲少文,皆以智策舉之。” 宋 秦觀 《盜賊》下:“夫豪傑之士,固有文武縱橫之間無不可者,椎魯少文獨可以任之大事者。使天下豪傑皆文武縱橫之才,二科足以取之;若有椎魯少文之人,則不可得而取之矣。”
“少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少文”指缺乏文才或文學修養,常用于形容人雖具備其他能力(如軍事、政治等),但在文學表達或文化素養上有所欠缺。例如《史記》評價周勃“椎少文如此”,即強調其性格質樸但文采不足。
“重厚少文”是衍生成語,形容人外表莊重沉穩,但内在缺乏文采或智慧,如《資治通鑒》中劉邦評價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
現代多用于評價人物特質,強調務實能力與文學素養的對比。例如描述某工程師“技術精湛但少文”,即指其專業能力強但文化表達較弱。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記載、成語釋義及現代用法,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史記》《三國志》等原始資料。
《少文》指的是文化水平較低或書寫能力較差的人。這個詞往往用來形容某些人在文字表達方面的不足或不夠好。
《少文》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少(少部首,意思是“少量”)和文(文部首,意思是“文化”)。字形上,它包含了7個筆畫。
《少文》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的“少文古體”。它表示的是民間、廣泛流傳的字形書寫方式,與正式的書面文字有所不同,所以被人們用來描述書寫能力較弱的人。
在繁體字中,《少文》的寫法仍然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沒有規範化,所以每個人的書寫方式可能會有一些差異。這也給了人們用《少文》這個詞來描述一些書寫能力較差的人提供了機會。
1. 這位同學雖然悟性很高,但卻因為少文難以表達自己的想法。
2. 胡同裡的老奶奶雖然年紀大了,但她卻不是少文之人,經常寫信給孫子們。
- 文化、文明、文人、文學等
- 文盲、不識字、不通文墨等
- 文化人、文藝青年、文學家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