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无花果的意思、无花果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无花果的解释

(1).植物名。桑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大而粗糙,花单性,淡红色,隐于花托内。实为肉果,初色浅绿或蓝绿,熟时成紫红色,供食用。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三·无花果》:“无花果出 扬州 及 云南 ,今 吴 、 楚 、 闽 、 越 人家,亦或折枝插成。” 郭沫若 《天地玄黄·消夏之二》:“道旁有些无花果园,果实已大逾拇指。”

(2).指无花果的果实。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五四:“你喜欢吃无花果,你拿去吃好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无花果(学名:Ficus carica L.)在汉语词典及植物学中的详细释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植物名称

    指桑科榕属的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其果实呈倒卵形或梨形,成熟时呈紫红或黄色,味甜可食。《现代汉语词典》明确将其定义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子大,卵形,掌状分裂。花淡红色,生在花托内,不明显。果实扁圆形或卵形,味甜,可以吃”。

  2. 名称由来

    因隐头花序(花托内藏花)的特性,古人误认为其“无花而实”,故得名。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记载:“无花果……实出枝间,状如木馒头,内虚软,熟则紫色,味甘如柿而无核”。


二、植物学特征

  1. 形态特性

    • 隐头花序:花生于肉质中空的花托内,外观仅见果实,不见开花。《中国植物志》描述其“花单性,雌雄异株,隐生于囊状花托内”。
    • 果实结构:实际食用的部分为膨大的花托(果聚),内含多数小坚果。
  2. 栽培历史

    原产地中海地区,唐代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南宋《全芳备祖》称其为“阿驵”(波斯语Anjir音译),印证其外来渊源。


三、文化象征与药用价值

  1. 民俗寓意

    因“无花结果”的特性,民间赋予其“默默奉献”的象征,常见于园林与文学意象。

  2. 传统药用

    《本草纲目》载其“开胃,止泄痢,治五痔、咽喉痛”。现代研究证实果实含蛋白酶、多糖及黄酮类物质,具抗氧化、调节免疫作用(《中华本草》)。


四、权威参考资料

  1. 词典类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 罗竹风.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1994.
  2. 典籍类
    • 李时珍. 《本草纲目》. 明代万历刻本.
    • 陈景沂. 《全芳备祖》. 南宋刻本.
  3. 学术文献
    •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23(1)卷. 科学出版社, 1998.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注:为符合原则,以上引用均标注权威出版物,因古籍无直接链接,仅注明来源;现代文献可参考中国植物志在线数据库中医药数据库获取详情。)

网络扩展解释

无花果的释义可从植物学特征、名称由来及文化延伸三方面综合解析:

  1. 植物学定义
    无花果(学名:Ficus carica)属桑科榕属,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3-12米,树皮灰褐色,含乳汁。其叶片掌状分裂,表面粗糙,背面有茸毛。花单性,淡红色,隐生于膨大的花托内部,形成“隐头花序”,外观看似无花而直接结果,成熟果实呈紫红色,肉质软糯,可鲜食或加工。

  2. 名称的误解与科学解释
    虽称“无花果”,实则有花。因花朵极小且藏于果实雏形(花序轴)内,需通过底部小孔由榕小蜂授粉,古人误以为其“无花而果”。别名如映日果、蜜果、优昙钵罗等,多与佛教文化或果实特性相关。

  3. 实用价值

    • 食用:果实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及膳食纤维,口感甘甜,可制果干、果酱等。
    • 药用:中医认为其性甘平,归肺、胃、大肠经,具润肺止咳(缓解咳喘)、清热润肠(改善便秘、痔疮)等功效;叶和根亦可入药。
  4. 文化隐喻
    在汉语中偶用于比喻“看似无实质成果的事物”,如成语引申讽刺徒劳无功的努力。

无花果是兼具生态特性与人文意义的植物,理解时需结合科学认知与传统视角。

别人正在浏览...

谙究白腰报功本怀瀌瀌炳烁逞权晨轴扯挦弛拙酬醋春蛇秋蚓怵惕恻隐村路歧凋匮耑家反畔负流敷张高罗宫丁贡礼寡仇活动降书交委结缆疾风劲草记账爵号孔曾来暨利民駖磕露才扬己米盐拿捏擗析颇我普恩跷然切脉切心青木青仪囊启事骑手山崩钟应商机善女人慎审十三月顺风使帆素壳陶砚誊録所体育场吴羊销子谐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