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抗禮的意思、抗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抗禮的解釋

[(meet) as equals] 行平等的禮。又作“亢禮”、“伉禮”

士無貴賤,與之抗禮

詳細解釋

行對等之禮;以平等的禮節相待。《史記·貨殖列傳》:“ 子貢 結駟連騎,束帛之币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 唐 劉肅 《大唐新語·知微》:“ 隋 吏部侍郎 高構 典選銓綜,至 房玄齡 、 杜如晦 ,愕然正視良久,降階抗禮,延入内齋共食。” 金 元好問 《續夷堅志·劉緻君見異人》:“ 緻君 載酒往,見客前揖。客亦與之抗禮。” 章炳麟 《代議然否論》:“西方諸國,上者藩侯,下者地主,平民皆不得與抗禮。”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抗禮(kàng lǐ)是古漢語詞彙,現多用于書面語及成語“分庭抗禮”中,指雙方以平等禮節相待,互不屈服。其核心含義可解析為以下三點:


一、本義:行對等之禮

指古代賓主相見時,彼此站在庭院兩邊相對行禮,以示地位平等、互不卑屈。

古籍例證:

《史記·貨殖列傳》:“子貢結驷連騎,束帛之币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

《漢書·王莽傳》:“莽休沐出,振車騎,奉羊酒,勞遺其師,恩施下竟同學。諸生縱觀,長老歎息,以為禮下庶人,抗禮師傅,有古道也。”

(來源:《漢語大詞典》)


二、引申義:地位或權勢相當

指雙方在身份、地位、權勢上勢均力敵,互不相讓。

典型用例:

《晉書·江統傳》:“時關隴屢為氐羌所擾,統深惟四夷亂華,宜杜其萌,乃作《徙戎論》……帝不能用。未及十年,而夷狄亂華,時服其深識。然統抗禮貴遊,不為之屈。”

(來源:《辭源》修訂本)


三、現代用法:強調平等對抗

現代漢語中,“抗禮”極少單用,主要保留在成語“分庭抗禮”中,表示雙方平起平坐、互相對峙或抗衡。

示例:

“新興科技企業憑借創新技術,已能與行業巨頭分庭抗禮。”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附:與“分庭抗禮”的關聯

“分庭抗禮”由“抗禮”衍生,典出《莊子·漁父》:“萬乘之主,千乘之君,見夫子未嘗不分庭伉(抗)禮。” 原指賓主分處庭中兩側,相對行禮,後泛指彼此地位平等、互相對立或競争。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辭源》(商務印書館)
  3.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4.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注:因權威詞典無公開線上鍊接,此處标注紙質出版物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

"抗禮"一詞的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一、核心釋義 指雙方以平等的禮節相待,強調身份地位的平等性。也寫作"亢禮"或"伉禮",屬于通假異體字現象。

二、文獻溯源

  1. 最早見于《後漢書·袁紹傳》:"士無貴賤,與之抗禮" ,反映漢代已有平等禮儀觀念。
  2. 《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子貢與諸侯"分庭與之抗禮",成為成語"分庭抗禮"的典故來源。

三、用法特征 • 多用于描述打破等級差異的禮儀互動,如《續夷堅志》載劉緻君與異人"抗禮"交往。 • 既可指具體禮儀動作,也可引申為平等相待的态度,如隋代高構對房玄齡"降階抗禮"。

四、相關成語 分庭抗禮:源自《史記》,現多比喻平起平坐或互相對立。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漢典、辭海等權威典籍的記載,并參考了史書用例。如需查看完整文獻原文,可查閱标注的資料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大笨伯崩倒迸息炳靈寺石窟稱是瞋喝抽打寸功旦暮單絲不成綫的的圓刁小跌撲東市朝衣蠹怪二舍犯卯乏汽凫亹罣牽果奁孩笑黑暈厚意花茸化向回神,回神兒回水家常裡短燋種驕主近火先焦巾箱本九軌峻峙開設連達黎長露冕名郎逆負淺見寡聞绮襦趣寄三何商意神帛水至清則無魚水中撈疏引私急夙孽剸劇握風捕影無疑下蛋弦節謝草菥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