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et) as equals] 行平等的禮。又作“亢禮”、“伉禮”
士無貴賤,與之抗禮
行對等之禮;以平等的禮節相待。《史記·貨殖列傳》:“ 子貢 結駟連騎,束帛之币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 唐 劉肅 《大唐新語·知微》:“ 隋 吏部侍郎 高構 典選銓綜,至 房玄齡 、 杜如晦 ,愕然正視良久,降階抗禮,延入内齋共食。” 金 元好問 《續夷堅志·劉緻君見異人》:“ 緻君 載酒往,見客前揖。客亦與之抗禮。” 章炳麟 《代議然否論》:“西方諸國,上者藩侯,下者地主,平民皆不得與抗禮。”
"抗禮"一詞的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一、核心釋義 指雙方以平等的禮節相待,強調身份地位的平等性。也寫作"亢禮"或"伉禮",屬于通假異體字現象。
二、文獻溯源
三、用法特征 • 多用于描述打破等級差異的禮儀互動,如《續夷堅志》載劉緻君與異人"抗禮"交往。 • 既可指具體禮儀動作,也可引申為平等相待的态度,如隋代高構對房玄齡"降階抗禮"。
四、相關成語 分庭抗禮:源自《史記》,現多比喻平起平坐或互相對立。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漢典、辭海等權威典籍的記載,并參考了史書用例。如需查看完整文獻原文,可查閱标注的資料來源。
《抗禮》是一個詞彙,意思指的是拒絕或不向他人行禮的行為或态度。
《抗禮》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手”是第一部首,而“示”則是第二部首。筆畫方面,“手”部有四畫,而“示”部有五畫。
《抗禮》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在古代,行禮是一種表達尊敬和敬意的方式。而抗禮則表示拒絕向他人緻敬或行禮,表示一種不尊重的态度。
在繁體字中,《抗禮》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抗禮》可以用古代漢字寫作“抗禮”。
以下是幾個使用《抗禮》一詞的例句:
1. 他對長輩抗禮,毫無教養。
2. 在這個傳統的文化背景下,抗禮被視為不尊重長輩或上級的行為。
組詞:抗拒、反抗、抗命
近義詞:不敬、不恭、不順從
反義詞:行禮、敬禮、順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