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漢 揚雄 子。九歲時助父著《太玄》,早夭。事見 漢 揚雄 《法言·問神》。後因以指早慧而夭折者。 宋 蘇轼 《悼朝雲》詩:“苗而不秀豈其天,不使 童烏 與我《玄》。” 康有為 《贈龍岡先生》詩:“勿為 童烏 摧壯氣,若為霜隼擊高秋。”
(2).指早慧兒。 清 陳維崧 《虎兒行》:“鶴柴五日一休沐,膝下徧箸三 童烏 。”
"童烏"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典故色彩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詞源與核心釋義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揚雄《法言·問神》:"育而不苗者,吾家之童烏乎!九齡而與我玄文。" 原指揚雄早慧而夭折的兒子揚烏,後引申代指聰慧卻早逝的少年。現代《漢語大詞典》釋義為"早慧而夭折者"。
語義演變特征
唐代李商隱《五言述德抒情詩》"仲宣須和賦,釋子伴書箋"句下馮浩注引《華陽國志》:"雄童烏,七歲預父《玄》文,九歲卒。" 可見該詞在文學作品中常被用作少年才俊的代稱,承載着對英才早逝的惋惜之情。
現代應用範疇
當代《古代漢語詞典》指出其語用範圍集中于古典文獻與詩詞領域,如清人王端履《重論文齋筆錄》中"童烏已杳"的表述,現代漢語口語中已鮮少使用,但在涉及曆史人物評述或古典文學研究時仍具學術價值。
“童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曆史典故和引申用法兩方面解析。以下為詳細解釋:
原指曆史人物
“童烏”最初指漢代文學家揚雄(揚子雲)的早慧兒子。據《法言·問神》記載,揚雄之子九歲時便能參與讨論《太玄經》的創作,但不幸早夭。
引申含義
如需更全面的釋義或例句,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辭典》。
愛流安那其主義安培力捭脫柏鄉半舌音不正之風單處蹈虛鬥筍而後府首負陰抱陽鲋鰅毫帛橫了心話白回易活分僭盛鏡台盡境觊欲劇吏可而扣尅脍炙領裌麗色豔妝留子嗟媒諓密啟牧豬奴内囊泮渙畔約平秩棄礎且住為佳騎馬奇葩異卉戚戚七五三驅逼飾言守氣衰邁水木清華秫黍舒新城遢伎兒痰涎題外褪去亡地無線電導航巷哭小憩枭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