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潛居”。1.隱居。 漢 黃石公 《素書·原始》:“潛居抱道,以待其時。”《後漢書·李恂傳》:“﹝ 李恂 ﹞步歸鄉裡,潛居山澤。” 晉 葛洪 《抱樸子·正郭》:“蓋盤桓潛居之時,非在天利見之會也。” 楊玉如 《辛亥革命先著記》第三章第四節:“ 劉堯澂 ……請假脫離營伍,潛居 閱馬廠 文昌閣 。”
(2).躲藏。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史料一·科爾沁郡王擒獲林鳳翔李開方》:“又挖地窟,賊皆潛居,并有地道,直通城外。”
“潛居”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指主動遠離世俗,選擇在偏遠或隱蔽的地方生活。這一用法常見于古代文獻:
指因避禍、逃避追捕等原因秘密藏匿。例如:
以上解釋綜合了多部典籍及權威詞典的釋義,需注意具體語境中的含義差異。
《潛居》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隱居、隱匿居住,指某人或某地隱藏、遁世或退隱起來。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人在某個地方或某個時期過上隱蔽低調的生活。
《潛居》由兩個部首組成:水部和屍部。水部表示與水相關的意義,屍部表示與屍體相關的意義。
《潛居》一共有14個筆畫。
《潛居》是一個古漢語詞語,最早可以追溯到民國時期(1912-1949)。在繁體中,這個詞的寫法為「潛居」。
在古代, 「潛居」的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沒有太多差異。
1. 唐代的詩人杜甫曾經潛居在成都的一個小屋中,專心緻志地寫作詩歌。
2. 這位畫家在雪山上潛居,尋找靈感并創作了很多著名的山水畫。
1. 潛伏:潛居某地,等待時機出現。
2. 潛意識:意識的潛藏層面。
3. 潛水:在水下活動。
近義詞:隱居、隱匿、隱蔽。
反義詞:顯露、公開、暴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