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摩诃至那的意思、摩诃至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摩诃至那的解釋

古代 印度 人對我國的尊稱。摩诃,猶言大。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羯若鞠闍國》:“當此東北數萬餘裡, 印度 所謂 摩訶至那國 是也。”亦稱“ 摩訶震旦 ”。《新唐書·西域傳上·天竺》:“ 貞觀 十五年……帝命雲騎尉 梁懷璥 持節慰撫, 屍羅逸多 驚問國人:‘自古亦有 摩訶震旦 使者至吾國乎?’皆曰:‘無有。’戎言中國為 摩訶震旦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摩诃至那"是佛教典籍及古代漢譯文獻中使用的梵漢合璧詞,由梵語前綴"摩诃"(mahā)與古印度對中國的稱謂"至那"(Cīna)組合而成。該詞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分析:

  1. 詞源解析

    "摩诃"在梵語中意為"大、偉大",常見于佛教術語(如"摩诃衍"指大乘佛教),《漢語大詞典》收錄其釋義為"梵語譯音,有大、多、勝三義"。"至那"是梵語"Cīna"的音譯變體,原指中國或中原地區,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記》記載印度戒日王稱中國為"至那",其詞源可追溯至古波斯語對"秦"的稱呼。

  2. 核心語義

    複合詞整體含義為"偉大的中國",特指佛教東傳過程中印度對中原王朝的尊稱。北宋《冊府元龜》記載天竺國書有"摩诃至那王"的稱謂,體現古代印度對中華文明的認知。

  3. 語用演變

    該詞在元明時期逐漸被"震旦"(Cīnasthāna)取代,清代《欽定西域同文志》指出"至那"與"支那"同源,但佛教語境中多保留褒義色彩,與近現代日語借用"支那"産生的語義偏移形成對比。

  4. 權威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摩诃至那”是古代印度對中國的尊稱,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分析如下:

詞義解析

  1. 詞源構成

    • “摩诃”(梵語:Mahā)意為“大”,表達尊崇之意;
    • “至那”(梵語:Cīna)是古代印度對中國的音譯,源于“秦”的發音演變。
  2. 整體含義
    該詞直譯為“大中國”,是印度古代文獻中對中國的尊稱,體現對中華文明地域遼闊、文化昌盛的認可。

曆史文獻佐證

文化背景

這一稱呼反映了古代中印文化交流的密切。印度通過絲綢之路和佛教傳播了解中國,以“摩诃”表達對中華文明的敬意,類似歐洲稱中國為“Seres”(絲國)的尊崇視角。


若需進一步了解梵語中對中國的其他稱謂(如“震旦”“支那”),可查閱《大唐西域記》原文或印度古代史籍。

别人正在浏覽...

報道倍日禀食車輛廠趁市春女處實登願調兵谛料堆棧嘟魯翻陳出新非彜馮歡券覆巢之下無完卵閣樓過五關斬六将海垂猴池壞劫黃香扇枕虎門條約家當缣綸鑒真豭豬機戶靜正近俗計望袴腿老大難樂和連騎連音隴斷免試尼聃平襍破頭爛額強固情态瓊花觀窮迷窮相骨頭璆琳人逢喜事精神爽人急偎親宂賦三熏三沐山鹧升格沈潭桃李色逃死外圍違強淩弱陷撓息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