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知羞自勉。《新唐書·鄭元璹傳》:“ 譯 事後母不謹, 隋文帝 嘗賜《孝經》愧勗之。”
“愧勖”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詳細解釋如下:
“愧勖”由“愧”(羞愧)和“勖”(勉勵)組成,意為通過使人感到羞愧而激勵其自我勉勵。常用于描述通過道德或情感上的觸動促使他人自省、改進。
多用于描述道德教化或曆史事件中通過激發羞恥心達到教育目的的行為。例如:
“師長以古人事迹愧勖學生,使其奮發向上。”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曆史背景或成語擴展,可參考《新唐書》或《漢語大詞典》。
愧勖(kuì xù)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愧”和“勖”兩個部分組成。
“愧”的聲旁是“魏”,意為羞愧,内心感到慚愧自責的意思。它的手寫筆畫有8畫。
“勖”的聲旁是“告”,意為勉勵、鼓勵。它的手寫筆畫有13畫。
“愧勖”的意思是表示内心感到羞愧愧疚,受到勉勵激勵的意思。
這個詞源自古代文獻,最早出現在《左傳·僖公十一年》:“愧勖之谏,中由也。”意為“被谏誡後愧疚,這是中正之道。”
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是“愧勳”,保留了“勳”字的原始形态。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這個詞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其中,“愧”字的古代寫法類似于“罪”,“勖”字的古代寫法類似于“勤”。
對于“愧勖”的使用,我們可以舉以下例句:
1. 他對自己的過失感到愧勖。
2. 在老師的愧勖下,他下定決心努力學習。
組詞:自愧、自勉、自責。
近義詞:自愧不如、自愧弗如。
反義詞:稱贊、鼓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