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額編的意思、額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額編的解釋

謂按額定的數字編制(冊子)。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莅任·清查之法》:“本治錢糧額編,總以賦役全書為據,其雜項鈔課,俱關考成逐款要查,絲毫不可遺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額編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按定額編制或核定,多用于古代財政、戶籍管理制度。以下是詳細釋義:


一、基本釋義

額編(é biān)指官府核定的定額編制,強調通過官方程式确定的固定數額或名冊。該詞由“額”(定額、數額)和“編”(編制、編排)組合而成,常見于明清時期的賦稅、戶籍文獻中。

示例:

“額編人丁”指官府登記在冊的應納稅人口;

“額編銀兩”表示核定征收的固定稅銀。


二、曆史語境與用法

  1. 賦稅制度

    明清時期,“額編”特指朝廷核定的地方賦稅征收标準。例如《明史·食貨志》載,地方需按“額編之數”上繳田賦,不得擅自增減。清代《賦役全書》進一步将土地、人丁的征稅額度稱為“額編”,形成固定稅制框架。

  2. 戶籍管理

    在戶籍統計中,“額編”指官方登記的人口或軍戶名冊。如《清會典》規定:“各省額編民戶,每十年重造黃冊”,強調戶籍的定額化管理。

  3. 現代引申義

    當代文獻中,“額編”偶用于形容計劃内編制或配額分配,如“額編人員”指核定編制内的正式職工,但此用法較罕見。


三、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定義“額編”為“定額編排;按定額編制”,引明清史料佐證其財政用途。

    查看來源(需訂閱訪問)

  2. 《中國曆史大辭典·明清卷》

    指出“額編”是明清賦役術語,與“加派”“雜泛”等臨時稅項相對,屬固定正稅。

    來源鍊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 《清史稿·食貨志》

    記載康熙年間“定直省額編丁銀,以康熙五十年丁數為準”,體現其作為稅收基準的功能。

    原文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


四、語義辨析


“額編”是體現中國古代行政量化管理的典型詞彙,其釋義需結合曆史制度背景方能準确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額編”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現代用法綜合理解:

一、傳統曆史術語(主流解釋) 指按額定數字編制冊籍,常見于清代財政管理場景。例如:

二、現代引申用法(非傳統釋義) 部分現代詞典将其解釋為“額外添加或編輯内容”的成語,由“額(額外)”和“編(編輯)”組合而成,適用于寫作、研究等領域的信息補充場景。

使用注意:

  1. 曆史文獻中多采用第一種含義,第二種用法尚未見于權威古籍。
  2. 造句示例:“海關将特遣隊納入常額編制”,此處仍屬傳統用法。

建議根據具體文本語境判斷詞義,曆史類内容優先參考第一種解釋。

别人正在浏覽...

拜荷百裡之命背珥币錦材德焯然澄浄丑辭丑怪怆地呼天叢脞颠崖都檢點鬥棋鬥折端泐枋箄芳劄粉皮福昌剛佷給待呱呱啼官街龜冷搘床鼓溜溜過剛寒日鑉爐黃不老家計見天見地澆本嚼腭捶床金苔擊唾壺九節笻刻畫入微孔教昆明池苦雨勞動者拉人下水兩敗連綿不絕燎告邌旦禮讓為國秣飼骈肩累迹貧夫憑負婆羅浮屠豈敢青烏術善撲營首足異處思子蔓僮婦下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