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祭天、地、宗廟之禮。《書·舜典》:“帝曰:‘咨!四嶽,有能典朕三禮?’” 孔 傳:“三禮,天、地、人之禮。”《隋書·禮儀志序》:“ 唐 虞 之世,祭天之屬為天禮,祭地之屬為地禮,祭宗廟之屬為人禮。”
(2).儒家經典《周禮》、《儀禮》、《禮記》的合稱。《後漢書·儒林傳下·董鈞》:“中興, 鄭衆 傳《周官經》,後 馬融 作《周官傳》,授 鄭玄 , 玄 作《周官注》。 玄 本習《小戴禮》,後以古經校之,取其義長者,故為 鄭氏 學。 玄 又注 小戴 所傳《禮記》四十九篇,通為《三禮》焉。” 唐 韓愈 《送陳密序》:“今将易其業而《三禮》是習,願先生之張之也。” 清 方文 《贈顧匠先兄弟》詩:“束髮受《三禮》,文辭何瑰奇!”
(3).指喪禮、葬禮、祭禮。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六·三禮》:“ 楊太史 用賓 《緻知小語》雲:《周禮》、《儀禮》、《大戴禮》,曰《三禮》;喪禮、葬禮、祭禮,亦曰三禮;天神、人鬼、地祇,亦曰三禮。”
“三禮”是古代中國禮制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個層面:
“三禮”通常指儒家經典《周禮》《儀禮》《禮記》的合稱,是記錄先秦禮制的權威文獻:
“三禮”不僅是禮儀記錄,更體現了儒家以“禮”構建社會秩序的核心思想:
“三禮”自漢代被确立為經典後,成為曆代制禮的典範。唐代《開元禮》、宋代《政和五禮新儀》、清代《大清通禮》等官修禮典,均以“三禮”為理論依據。私家家禮如《朱子家禮》也受其直接影響。
注: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禮儀内容或思想解讀,可參考《經典常談》等權威文獻(來源:)。
《三禮》指的是傳統中國儒家文化中的三種重要禮儀,包括《儀禮》、《周禮》和《禮記》。這是中國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經典文化遺産,對于推動社會秩序、提升人們思想道德具有重要作用。
拆分《三禮》的部首是“礻”。根據現行漢字的部首劃分,可以将“三禮”拆分為“三”和“礻”,其中“三”表示數量,是數字三的意思;“礻”則是部首,代表了跟宗教、宗族、儀式、敬拜等相關的意義。
《三禮》總共有9畫,其中“三”是3畫,“礻”是6畫。
《三禮》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儒家經典的編纂和整理過程中。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學派就對傳統禮儀進行了深入研究和總結,并形成了各種文獻。其中,《儀禮》記載了官方儀式的規範,指導了官員和民衆的行為表述,是封建禮制的基本藍本。《周禮》記錄了周朝時期官方儀式和政府組織的規範,對于恢複封建禮制、鞏固統治具有重要意義。《禮記》則是對禮制的解釋和理論化的總結,對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形成發展産生了深遠影響。
“三禮”一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均為「三禮」。
在古代寫法中,《三禮》可以寫作「參禮」。其中,“參”與“三”的字義相同,表示數量上的“三”。而“禮”則是表示禮儀、敬意的字。
1. 學習《三禮》,有助于培養孩子的禮貌和道德觀念。
2. 三禮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代表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3. 他參加了三禮儀式,向長輩表達了對他們的尊敬和敬意。
尊梁禮、敬拜禮、行禮、儀式、宗教禮
禮儀、典禮、儀式
不合禮儀、不禮貌、失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