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禮的意思、三禮的詳細解釋
三禮的解釋
(1).古祭天、地、宗廟之禮。《書·舜典》:“帝曰:‘咨!四嶽,有能典朕三禮?’” 孔 傳:“三禮,天、地、人之禮。”《隋書·禮儀志序》:“ 唐 虞 之世,祭天之屬為天禮,祭地之屬為地禮,祭宗廟之屬為人禮。”
(2).儒家經典《周禮》、《儀禮》、《禮記》的合稱。《後漢書·儒林傳下·董鈞》:“中興, 鄭衆 傳《周官經》,後 馬融 作《周官傳》,授 鄭玄 , 玄 作《周官注》。 玄 本習《小戴禮》,後以古經校之,取其義長者,故為 鄭氏 學。 玄 又注 小戴 所傳《禮記》四十九篇,通為《三禮》焉。” 唐 韓愈 《送陳密序》:“今将易其業而《三禮》是習,願先生之張之也。” 清 方文 《贈顧匠先兄弟》詩:“束髮受《三禮》,文辭何瑰奇!”
(3).指喪禮、葬禮、祭禮。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六·三禮》:“ 楊太史 用賓 《緻知小語》雲:《周禮》、《儀禮》、《大戴禮》,曰《三禮》;喪禮、葬禮、祭禮,亦曰三禮;天神、人鬼、地祇,亦曰三禮。”
詞語分解
- 三的解釋 三 ā 數名,二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叁”代):三維空間。三部曲。三國(中國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數:三思而行。三緘其口。 筆畫數:; 部首:一; 筆順編號:
- 禮的解釋 禮 (禮) ǐ 社會生活中,由于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而形成的儀節:婚禮。喪(乶 )禮。典禮。 符合統治者整體利益的行為準則:禮教(刼 )。禮治。克己複禮。 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動作:禮讓。禮遇。禮贊。禮尚往
專業解析
“三禮”是中國古代儒家經典的重要組成部分,特指三部專門論述禮儀制度的典籍:《周禮》、《儀禮》和《禮記》。它們系統地記載和闡釋了先秦至漢代的禮制、禮儀規範、社會倫理及政治制度,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文化、思想的核心文獻,合稱為“三禮”。
-
《周禮》
- 釋義: 原名《周官》,相傳為周公旦所著(實為戰國時期編纂)。它是一部以官制體系為核心的政典,通過設想的六官(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架構,詳細規劃了理想的國家政治制度、官僚組織、職掌分工以及與之相關的各種禮儀、法律、經濟、教育等制度。其核心在于“體國經野,設官分職”,體現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和國家治理藍圖。
- 内容側重: 國家制度、官職體系、政治理想。
- 來源參考: 漢典網對《周禮》的條目解釋及内容概述 (漢典 - 《周禮》)。
-
《儀禮》
- 釋義: 又稱《禮經》或《士禮》,是“三禮”中成書最早、最直接記錄具體禮儀程式的典籍。它詳細記載了古代貴族(主要是士階層)在各種人生禮儀(如冠禮、婚禮、喪禮、祭禮)和社會活動(如相見禮、鄉飲酒禮、射禮、朝聘禮)中必須遵循的嚴格儀式、行為規範、服飾、器物、進退揖讓的細節。其特點是程式化、規範化,是實踐層面的禮儀操作手冊。
- 内容側重: 具體禮儀程式、行為規範、實踐操作。
- 來源參考: 國學大師網對《儀禮》的簡介及篇目内容 (國學大師 - 《儀禮》)。
-
《禮記》
- 釋義: 又稱《小戴禮記》,主要是對《儀禮》的解說、補充和理論闡發。它并非一人一時之作,而是由西漢學者戴聖編訂的戰國至秦漢間儒家學者論述“禮”的文章選集。《禮記》不僅解釋具體禮儀的意義和内涵,更深入探讨了禮的哲學基礎、社會功能、倫理價值、教育意義以及與政治、天道、人情的關系。其中包含許多重要的哲學和政治篇章(如《大學》、《中庸》、《禮運》等),思想性、理論性極強。
- 内容側重: 禮的理論闡釋、倫理道德、社會政治思想、教育觀念。
- 來源參考: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對《禮記》的收錄及内容展示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禮記》)。
“三禮”的整體意義與文化價值:
“三禮”作為一個整體,構成了中國古代禮樂文明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指南:
- 社會規範基石: 它們共同确立了古代社會的等級秩序、倫理道德、行為準則和人際關系規範,是維系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石。
- 文化核心載體: 集中體現了儒家“以禮治國”、“德主刑輔”的政治理念和“尊尊親親”的倫理思想,是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價值(如仁、義、禮、智、信、忠、孝)的關鍵。
- 曆史研究寶庫: 為研究先秦至漢代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宗法制度、宗教信仰、日常生活習俗、名物制度等提供了極其珍貴的第一手史料。
- 思想理論源泉: 尤其是《禮記》,蘊含了豐富的哲學、政治學、教育學、倫理學思想,對後世儒學發展(如宋明理學)乃至整個東亞文化圈産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因此,“三禮”不僅是古代禮學的專稱和經典名稱,更象征着中華文明中關于秩序、和諧、倫理與教化的核心精神遺産。
網絡擴展解釋
“三禮”是古代中國禮制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個層面:
一、儒家經典典籍(核心含義)
“三禮”通常指儒家經典《周禮》《儀禮》《禮記》的合稱,是記錄先秦禮制的權威文獻:
- 《周禮》
原名《周官》,記載周代政治制度與官職體系,涵蓋國家治理、經濟、法律等制度設計,被後世視為理想化的典章制度藍本。
- 《儀禮》
又稱《禮經》,成書于春秋戰國之際,記錄士人階層的具體禮儀規範,如士冠禮、士婚禮、喪禮等,詳細規定行為流程與器物使用。
- 《禮記》
漢代編纂,是對《儀禮》的補充和理論闡釋,包含《曲禮》《檀弓》《禮運》等篇,系統論述禮的哲學意義與社會功能。
二、禮治思想與社會功能
“三禮”不僅是禮儀記錄,更體現了儒家以“禮”構建社會秩序的核心思想:
- 政治制度:通過禮制規範君臣、父子、夫婦等關系,強調“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形成等級分明的社會結構。
- 宗教儀式:包含祭天、祭祖等儀式,融合對天地祖先的信仰與敬畏,強化倫理認同。
- 風俗習慣:規範日常生活中的婚喪嫁娶、宴會交往等,如《儀禮》中“鄉飲酒禮”規定了鄉學聚會的禮節。
三、其他含義
- 祭祀之禮:上古時期指祭天、地、宗廟的三種祭祀禮儀(《尚書·舜典》記載)。
- 喪葬之禮:部分語境中指喪禮、葬禮、祭禮三種與死亡相關的儀式。
曆史影響
“三禮”自漢代被确立為經典後,成為曆代制禮的典範。唐代《開元禮》、宋代《政和五禮新儀》、清代《大清通禮》等官修禮典,均以“三禮”為理論依據。私家家禮如《朱子家禮》也受其直接影響。
注: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禮儀内容或思想解讀,可參考《經典常談》等權威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百樓飽觑貝爾電話實驗室被命迸箨邊銄冰團波潮騁巧稱尊車前鉏龃彈兌貳正反噬法自君出風雲人物高倉健邯鄲路豪淘河伯健兒紅撲撲花九錫洚水腳費近幸可行性匡衞焜照栗爆龍蟠虬結镂體論命墨灰曩歲茑蘿鳥啼花落蟠滿攀倚偏院剽削平戢披霜披頭蓋腦牽鈎千丈情不可卻瓊翰盛顔聖诏殊名數往知來梯登投桃之報晩憇違錯帷屏嗡鼻音無檢汙泥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