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的形态;山勢。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沔水二》:“山形特秀,異於衆嶽。” 北周 庾信 《周大将軍隴東郡公侯莫陳君夫人窦氏墓志銘》:“山形起伏,既符白鶴之祥;地勢風煙,乃合青烏之氣。” 唐 許渾 《行次潼關題驿後軒》詩:“山形朝闕去,河勢抱關來。” 清 查慎行 《望岱》詩:“山形陡然來,其勢乃易量。”
“山形”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描述山的形态或地勢特征。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古籍中的引用
三、現代用法與例句
四、補充信息
“山形”不僅用于描述自然地貌,在風水學中也與“地勢”結合,象征吉祥,如北周庾信所提“山形起伏,既符白鶴之祥”()。
若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現代例句,可參考上述來源網頁。
山形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山的形狀或山脈的特征。
山形的部首是山(山字頭),它包含了三個筆畫,分别是一橫、一撇和一豎。
山形一詞源自古漢語,最早的寫法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金文和篆文。在古代,人們借助筆畫來描繪山的形狀,從而形成了"山形"這個詞。
山形的繁體字是「山形」,也就是在簡化字基礎上保留了原有的形狀。
在古代,山形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比如在宋代,「山」字的寫法為「山」,不再使用現在常見的「山」字。而「形」字的寫法為「髙」(gāo),與現代的「形」有一定差别。
1. 這片土地上山形連綿,景色優美。
2. 從空中俯視,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山形的輪廓。
1. 山脈
2. 山嶽
3. 山峰
1. 山勢
2. 山貌
3. 山體
平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