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ort (of stature);be short in trunk and four limb] 指四肢和軀幹短小的身材
指人的四肢和軀幹都短小。《水浒傳》第三二回:“這個好漢祖貫兩 淮 人氏,姓 王 名 英 。為他五短身材,江湖上叫他做短腳虎。” 李準 《參觀》:“ 林啟祥 仔細看那人,隻見他五短身材,赤紅臉,高鼻梁,一雙細長眼睛,炯炯有神。”
“五短身材”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用于形容人的身材矮小且比例不協調,具體含義和延伸解讀如下:
詞義來源
該詞最早出自明代施耐庵的《水浒傳》第三十二回,描述王英因身材短小被稱作“矮腳虎”。傳統解釋中,“五短”指四肢(雙手、雙腿)和軀幹短小,整體顯得矮胖或比例失衡。
傳統文化中的擴展解釋
在相學或民俗中,“五短”被細化為五個部位:頭短、面短、身短、手短、足短。若骨相細潤、印堂明亮,則可能預示富貴;若骨粗肉糙,則視為貧賤之相。
現代用法
多含貶義,強調身材的矮小或比例不佳,如:“他雖五短身材,但行動敏捷。”
部分語境中也可中性描述,如文學作品中刻畫人物特點。
近義詞與反義詞
古代身高标準
古人以“八尺”為高(約1.85米),“五尺以下”為矮(約1.15米),五短身材者常被視為特殊體型。
相學觀點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或民俗解析,可參考《水浒傳》原文或相學專著。
《五短身材》是形容一個人身材矮小、五官短小的詞語。通常用來形容相貌不高大、五官不精長的人。
《五短身材》的拆分部首是“冖”和“身”,它們的筆畫分别是2畫和7畫。
《五短身材》一詞的來源比較常見于民間口語中,用來形容個子矮小卻又相貌不高大的人,特别是在一些幽默、諷刺的語境中使用。
《五短身材》的繁體字為「五短身材」。
《五短身材》的古時候漢字寫法沒有明确的記錄,可能并沒有特定的古代漢字寫法。
他是個五短身材的人,但非常有才華。
與《五短身材》相關的詞彙有:
與《五短身材》意思相近的詞彙有:
與《五短身材》意思相反的詞彙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