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珠寨。《元史·董抟霄傳》:“為今日計,莫若於 黃河 上下,并瀕 淮海 之地,及南自 沭陽 ,北抵 沂 、 莒 、 贛榆 諸州縣,布連珠營,每三十裡設一總寨,就三十裡中又設一小寨,使斥堠烽燧相望,而巡邏往來。”
“連珠營”是一個曆史軍事術語,其核心含義源自元代軍事防禦體系的布陣方式,而非現代常用的成語概念。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指連珠寨的軍事布防策略,源自《元史·董抟霄傳》的記載。具體指在黃河、淮海等戰略要地,每隔三十裡設置一個總寨,并在其中再設小寨,形成連續的防禦網絡,通過烽火台和巡邏兵實現警戒互通。
曆史背景與用途
元代将領董抟霄為抵禦外敵,提出這種“連珠式”布營法,通過層層設寨、相互照應的方式加強防禦,類似現代軍事中的“縱深防禦體系”。這種布局能有效擴大警戒範圍,縮短應急響應時間。
可能存在的誤讀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言辭連續不斷”,這可能是與“連珠炮”等成語混淆所緻。從權威曆史文獻和軍事術語角度,應以《元史》記載的軍事含義為準。
現代應用與延伸
當代可借喻緊密銜接的系統化布局,例如物流網絡、信息監測體系等場景中連續布點的設計思路,但需注意語境以避免歧義。
若需進一步考證原始史料,可查閱《元史》卷一百八十八的董抟霄傳記部分。
連珠營是一個常用于形容語言或文字連貫、緊湊的成語,也可以形容連續不斷的一系列事物或行動。它用來形容思維清晰、言辭流暢、說話條理清楚,環環相扣,條理分明。
連珠營的部首是 "纟",表示與線、繩相關的事物。它的筆畫數為8畫。
連珠營最早出現在《辭海》一書中,形容一種優美的珠聯璧合的口才和文辭風格。
連珠營的繁體字為「連珠營」。
《康熙字典》中,連珠營的古代寫法為「㠭」。現代常用的寫法為「纟」。
他的演講非常連珠營,讓人驚歎不已。
連珠營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近義詞包括:一氣呵成、口若懸河、滔滔不絕。
反義詞包括:支離破碎、斷斷續續、走馬觀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