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色絲帶。 唐 虞世南 《琵琶賦》:“開寳撥以更運,帶文綬而旁垂。體備角商,韻包宮羽。”
文绶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系官印的絲帶,是古代官員身份與職權的象征物。绶帶顔色、材質常對應不同官階,如漢代“紫绶”為三公所用,“青绶”為九卿所用。此義項強調其作為權力信物的功能屬性(《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文”本義為紋理、修飾,“绶”源于《說文解字》:“绶,韍維也”,指系佩玉或印信的絲帶。二字組合後,“文绶”特指帶有紋飾的官印绶帶,凸顯禮制中的等級标識(《說文解字注》)。
在文學語境中,“文绶”可借代官職或仕途。如宋代詩詞“解卻文绶甘林泉”,即以卸下绶帶隱喻辭官歸隱,反映古代文人“绶印—權位”的象征關聯(《辭海》語詞分冊)。
知識補充:漢代典制規定,官員需将印玺裝入腰間“鞶囊”,绶帶垂于囊外作為品級标識。例如“金印紫绶”為丞相标配,實物可見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彩繪木俑绶帶造型(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注:因未檢索到可直接引用的線上詞典資源,本文釋義依據《現代漢語詞典》《說文解字注》《辭海》等權威工具書綜合整理。建議查閱紙質版或官方數據庫獲取原始出處。
“文绶”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以下方面解釋:
文绶指彩色絲帶,常用于古代器物或服飾的裝飾。該詞最早見于唐代虞世南的《琵琶賦》中,描述琵琶裝飾的華美:“開寳撥以更運,帶文綬而旁垂。體備角商,韻包宮羽。”
“文绶”屬于古典文獻中的專有名詞,現代使用較少,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全唐詩》或古代器物研究資料。
不猶裁畫財神垂美儲養存糧搓挪殚褚調柔犢車麈尾恩蔭額外負擔泛下返真元風習風向標高出一籌合縱換手回暖監郡金雞獨立幾蘧酒囊考極款兵寬通良金美玉良懦僚從遼薓裂罅馬鐵眉柳渺緜泥犂辔首千兵萬馬惬洽慶雲縓冠全能全智诠品齤然趣風人窮智短人造冰日富三枭飾賂受命玺太一宮堂序貪情天高氣爽土貨忘其相為邪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