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色絲帶。 唐 虞世南 《琵琶賦》:“開寳撥以更運,帶文綬而旁垂。體備角商,韻包宮羽。”
“文绶”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以下方面解釋:
文绶指彩色絲帶,常用于古代器物或服飾的裝飾。該詞最早見于唐代虞世南的《琵琶賦》中,描述琵琶裝飾的華美:“開寳撥以更運,帶文綬而旁垂。體備角商,韻包宮羽。”
“文绶”屬于古典文獻中的專有名詞,現代使用較少,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全唐詩》或古代器物研究資料。
文绶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古代官員佩戴在衣物上的裝飾品,用以顯示其身份和職位。
文绶的部首是“纟”(纟是“纟”是中國漢字中的一個部首,意為綸線)、“田”(田是一個漢字中偏旁部首,也是意思,表示田地)和“冖”(冖是一個漢字字形部首,意為蓋蓋子)。它的總筆畫數是11畫。
文绶的名字來自于它的用途和形狀。它起源于中國古代,作為一種銜接在衣物上的帶子,代表着官員的身份和地位。
繁體字為「文綬」,它在寫法上與簡體字相比,多了一些筆畫和線條的複雜度。
在古代,文绶的漢字寫法和現代寫法略有不同。它的古代寫法是「文綬」,由「文」和「綬」兩個字形組成。
1. 他的衣袖上佩戴着一條華麗的文绶,顯示出他的高貴身份。
2. 在古代,隻有貴族和官員才有資格佩戴文绶。
1. 文裙:官吏或貴族婦女穿的華麗裙子。
2. 五品文官:古代帝國中五品官員稱為文官。
官帶、官绶。
平民服飾、普通裝飾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