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紅色的帽子。《儀禮·喪服》:“縓冠,葛絰帶, * 縓緣。”
“縓冠”是古代服飾中的一種淺紅色帽子,主要用于特定禮儀場合。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義解析
用途與文獻依據
根據《儀禮·喪服》記載,“縓冠”常與葛絰帶、麻衣縓緣搭配,用于喪服制度中。這類服飾顔色較素淡,符合傳統喪禮對服飾的要求。
文化内涵
淺紅色屬于低飽和度的暖色,在周代禮制中可能代表特定等級的服色或哀悼階段的标識,體現古代“五色禮制”的等級觀念。
相關搭配
常與“縓緣”(淺紅色衣邊)共同出現,形成整體服飾的協調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冠服制度,可參考《儀禮》《禮記》等文獻。
《縓冠》是一個古代漢字,相傳出自《詩經·魏風·碩人》:“縓甕有犬,犬封不容。”其中“縓”讀作quán,表示甕,即一個用于盛裝或貯存物品的器皿,後來漸漸轉化為指代甕中的東西。而“冠”表示蓋上或戴在頭上的東西,也可以指代草木或花朵等的頂部形狀。因此,縓冠的意思可以理解為戴在甕上部的東西,或者指代一種狀似甕頂或蓋頂的物品。
《縓冠》的偏旁部首分别是“糸”和“冖”。其中,“糸”是表示絲的意思,是一個常見的漢字部首,它位于左邊,表示縓的意義與絲有關;而“冖”表示冠狀物,位于上方,表示冠的意義。
《縓冠》總共包含了16個筆畫,其中“糸”部4畫,而“冖”部12畫。
在繁體字中,縓冠可以寫作“纈冠”或“纂冠”。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所以在古時候縓冠的寫法也不同。根據古代文字學家的研究,縓寫作“絭”,冠寫作“冠”。綜合起來,古代寫法為“絭冠”。
1. 他的頭上戴着一頂華麗的縓冠。
2. 那個甕頂上裝飾着縓冠,非常美觀。
縓罩、縓蒂、縓蓋。
近義詞:玺蓋、冠绶。
反義詞:不戴、無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