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渺綿 ”。1.悠遠;不盡貌。 唐 李白 《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 洞庭 瀟湘 意渺緜,三江七澤情洄沿。” 唐 羅隱 《廣陵秋日酬進士臧濆見寄》詩:“驛西斜日滿窗前,獨憑秋欄思渺綿。”
2.水流不斷貌。 宋 蘇轼 《陳州與文郎逸民飲别》詩:“春風料峭羊角轉,河水渺綿瓜蔓流。” 宋 周密 《癸辛雜識前集·胎息》:“養生之方,以胎息為本,此固不刊之語,更無可議。但以氣若不閉,任其出入,則渺綿滉漭,無卓然近効。”
“渺緜”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拆分和古漢語用法兩方面理解:
字義分析
組合含義 “渺緜”多用于形容兩種意境:
古籍關聯 雖未找到直接出處,但類似結構的詞如“緜渺”“渺綿”曾見于詩詞,多渲染空靈悠遠的氛圍。例如宋代詩人喻良能《次韻陳侍郎李察院......》中“渺綿雲氣山”一句,即用“渺綿”描摹山間雲霧的缥缈連綿。
由于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建議在具體文本中結合上下文判斷其含義,或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專業辭書進一步考證。若為文學創作使用,需注意語境適配性。
詞義:《渺緜》是一個中文詞語,意思是微小、模糊不清、朦胧、虛幻。
拆分部首和筆畫:《渺緜》的部首是水(氵),包含了11個筆畫。
來源:《渺緜》是漢字的一種衍生詞,由《渺》和《緜》組成。《渺》的字義是微茫、模糊,而《緜》意為細長而柔軟的絹。
繁體:在繁體中,《渺緜》的字形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的漢字中,《渺緜》的寫法可能略有變化,但與現代簡化字仍保持着相似的含義。
例句:他望着遠方,眼中泛起渺緜的光芒。
組詞:渺茫、渺小、渺無音信
近義詞:模糊、朦胧、微茫
反義詞:清晰、明朗、明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