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文献的意思、文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文献的解释

[document;literature] 有历史意义或研究价值的书籍

详细解释

(1).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和多闻熟悉掌故的人。《论语·八佾》:“ 夏 礼吾能言之, 杞 不足徵也; 殷 礼吾能言之, 宋 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 朱熹 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宋 陆游 《谢徐君厚汪叔潜携酒见访》诗:“衣冠方南奔,文献往往在。”

(2).专指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 元 杨维桢 《送僧归日本》诗:“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九:“余邑先辈,文献无徵,每以为恨,故于羣书中遇邑人逸事逸文,輒掌録之。” 鲁迅 《书信集·致曹白》:“不过这原是一点文献,并非入门书。”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由于这些研究员的坚持,数学研究所继续订购世界各国的文献资料。”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文献的汉语词典释义与学术解析

一、基本释义

“文献”一词由“文”与“献”复合而成:

二、权威定义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文献指“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涵盖古籍、档案、期刊、手稿等。

  2. 《辞海》(第七版):

    定义为“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包括文字、图像、符号等,强调其传递信息的功能。

三、核心特征

  1. 知识性:承载人类对自然与社会的认知成果(如《论语》记录儒家思想)。
  2. 记录性:通过文字、图像等形式固化信息(如甲骨文、敦煌文书)。
  3. 历史性:反映特定时代背景(如《史记》呈现汉代史学观)。
  4. 载体多样性:从竹简、纸张到数字数据库(如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库)。

四、分类体系

  1. 按内容:
    • 一次文献(原始著作,如《本草纲目》);
    • 二次文献(摘要、索引,如《四库全书总目》);
    • 三次文献(综述、年鉴,如《中国历史学年鉴》)。
  2. 按载体:纸质文献、金石文献、数字文献等。

五、学术价值

文献是文明传承的核心媒介,例如:


权威参考来源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2. 夏征农, 陈至立 主编. 《辞海》(第七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9.
  3. 王子舟. 《图书馆学基础教程》.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4. 冯惠玲, 张辑哲. 《档案学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网络扩展解释

文献是记录和传承人类知识的重要载体,其含义与特征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定义与核心属性

文献指通过文字、图像、符号、音频、视频等手段,记录在物质载体上的知识集合。根据国家标准(GB/T4894-1985),其核心属性包含:

  1. 知识性:具有历史或研究价值的内容;
  2. 物质性:依托于实体或电子载体(如纸张、光盘、数据库);
  3. 记录性:通过系统化方法保存信息。

二、历史演变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原指“典籍”与“贤者见闻”的结合。南宋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明确“文为典籍,献为贤人”,后逐渐演变为以文字记录为主的知识载体。

三、主要类型

现代文献形式多样,可分为:

  1. 传统载体:图书、期刊、档案、手稿;
  2. 技术型载体:缩微胶片、录音录像;
  3. 数字资源:电子书、数据库、网页信息。

四、学术价值

作为人类文明传承的基础工具,文献具有三重作用:

  1. 研究基石:提供历史数据与学术参考;
  2. 情报来源:90%以上的科研信息通过文献获取;
  3. 文化镜像:反映特定时期的社会认知水平。

五、发展趋势

数字技术推动文献形态革新,2025年全球电子文献存储量预计达175ZB(1ZB=10亿TB),声像类文献年增长率超12%。这一演变既拓展了知识传播维度,也对文献保存技术提出新挑战。

如需查阅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国家图书馆数字平台(含、3、8来源)获取完整分类目录。

别人正在浏览...

矮子观场班兰薄笨车被子边厢尺寸可取迟命麤物敌地低切端箭妒敌耳檐儿凡夫俗子发耀風燭殘年分袪告借革风易俗袿襡厚望鼲鼠锦簇花团经摺惊震髻影客寝枯首老把势乐诗梨氓聆聆鸾只凤单马訾水门师模山范水拗句扭捏浓妆淡抹前民搴旗取将青尖确保曲形塞渊赏劝删简射服沈微沈湛十停死法天壤之别投绂五过骛新乡邮员小儿强解事小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