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cument;literature] 有历史意义或研究价值的书籍
(1).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和多闻熟悉掌故的人。《论语·八佾》:“ 夏 礼吾能言之, 杞 不足徵也; 殷 礼吾能言之, 宋 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 朱熹 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宋 陆游 《谢徐君厚汪叔潜携酒见访》诗:“衣冠方南奔,文献往往在。”
(2).专指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 元 杨维桢 《送僧归日本》诗:“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九:“余邑先辈,文献无徵,每以为恨,故于羣书中遇邑人逸事逸文,輒掌録之。” 鲁迅 《书信集·致曹白》:“不过这原是一点文献,并非入门书。”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由于这些研究员的坚持,数学研究所继续订购世界各国的文献资料。”
文献的汉语词典释义与学术解析
“文献”一词由“文”与“献”复合而成:
合称“文献”,广义指一切记录知识的载体,狭义特指具有历史价值或学术参考价值的文字资料。
文献指“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涵盖古籍、档案、期刊、手稿等。
定义为“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包括文字、图像、符号等,强调其传递信息的功能。
文献是文明传承的核心媒介,例如:
权威参考来源
文献是记录和传承人类知识的重要载体,其含义与特征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文献指通过文字、图像、符号、音频、视频等手段,记录在物质载体上的知识集合。根据国家标准(GB/T4894-1985),其核心属性包含: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原指“典籍”与“贤者见闻”的结合。南宋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明确“文为典籍,献为贤人”,后逐渐演变为以文字记录为主的知识载体。
现代文献形式多样,可分为:
作为人类文明传承的基础工具,文献具有三重作用:
数字技术推动文献形态革新,2025年全球电子文献存储量预计达175ZB(1ZB=10亿TB),声像类文献年增长率超12%。这一演变既拓展了知识传播维度,也对文献保存技术提出新挑战。
如需查阅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国家图书馆数字平台(含、3、8来源)获取完整分类目录。
矮子观场班兰薄笨车被子边厢尺寸可取迟命麤物敌地低切端箭妒敌耳檐儿凡夫俗子发耀風燭殘年分袪告借革风易俗袿襡厚望鼲鼠锦簇花团经摺惊震髻影客寝枯首老把势乐诗梨氓聆聆鸾只凤单马訾水门师模山范水拗句扭捏浓妆淡抹前民搴旗取将青尖确保曲形塞渊赏劝删简射服沈微沈湛十停死法天壤之别投绂五过骛新乡邮员小儿强解事小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