髀臋的意思、髀臋的詳細解釋
髀臋的解釋
指臀部。《類說》卷五五引《大酒清話·羊雪二詩》:“書生 王勉 《吟羊詩》雲:‘頭上兩條皁角,頦下一撮髭鬚。不知是何方聖者,髀臋裡行撒數珠。’”
詞語分解
- 髀的解釋 髀 ì 大腿,亦指大腿骨:髀肉複生(因長久不騎馬,大腿肉又長起來了,形容長久安逸,無所作為)。 筆畫數:; 部首:骨; 筆順編號:
- 臋的解釋 臋 ú 古同“臀”。 筆畫數:; 部首:肉;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髀臋”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bì tún,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1.基本釋義
- 指臀部:該詞主要用來描述人或動物的臀部部位。其中“髀”原指大腿,而“臋”是“臀”的異體字,組合後強調臀部整體。
2.出處與例句
- 文獻來源:出自宋代《類說》卷五十五引《大酒清話·羊雪二詩》中的詩句:“不知是何方聖者,髀臋裡行撒數珠。”。此處用诙諧的筆法描寫羊的臀部動作,帶有拟人化色彩。
3.結構與用法
- 字形結構:“髀”為左右結構,“臋”為上下結構,屬于較為生僻的漢字組合。
- 使用場景:多用于古代文學作品或方言口語,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
4.相關擴展
- 同義詞:臀部、屁股(口語)。
- 文化意涵:古漢語中常通過特定字詞組合增強形象表達,如“髀臋”既點明部位,又隱含動态描寫。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類說》原文或方言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髀臋》的意思
《髀臋》是一個由拆分部首和筆畫組成的漢字詞彙,它的意思是指人的大腿後部的肌肉組織的肥厚。
拆分部首和筆畫
《髀臋》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骨”和“肉”,其中,“骨”是骨骼的意思,而“肉”表示肌肉。它的筆畫數為28畫。
來源
《髀臋》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醫學專著《黃帝内經》中,它是中醫學術語中的一部分,用于描述人體骨肉的特定部位。
繁體和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在繁體字中,《髀臋》的寫法是「髀臢」。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由于不同朝代和地區的文化差異,可能存在不同的變體。但總體來說,《髀臋》的寫法在古代與現代并沒有太大的區别。
例句
1. 他長胖了,髀臋凸出,失去了原本的修長和勻稱。
2. 經過鍛煉,她的髀臋變得緊實有力。
組詞
髀肉、臋腕
近義詞
髋部、大腿後部
反義詞
髋前、前腿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