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唐 墨官 李廷珪 (本姓 奚 ,後賜姓 李 )所制作的墨,堅如玉,紋如犀,自 宋 以來推為第一,世稱“廷珪墨”,亦省稱“ 廷珪 ”。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下:“ 吳幵 正仲 家蓄 唐 以來墨,諸 李 所製皆有之,雲無出廷珪之右者,其堅利可以削木。渠書《華嚴經》一部半,用廷珪才研一寸,其下四秩用承宴墨,遂至二寸,則膠法可知矣。” 明 郎瑛 《七修類稿·事物四·廷珪墨》:“ 李廷珪 之墨,形制不一,有圓餅龍蟠而劍脊者,有四渾厚長劍脊而兩頭尖者,又有如彈丸而龍蟠者,皆用金泥,但傳久模糊或貰而無者矣。原墨一料用珍珠三兩、玉屑一兩,搗萬杵而成,故久而剛堅不壞。”
廷珪墨是中國古代南唐時期由制墨名家李廷珪(原姓奚,後被賜姓李)所制的頂級松煙墨,其曆史地位和工藝價值在文房四寶中享有盛譽。以下是詳細解釋:
廷珪墨因南唐後主李煜賜名而得名。李廷珪祖籍河北易水,其家族因戰亂遷至安徽歙州,改進制墨技藝,創制出“堅如玉,紋如犀”的墨品。南唐後主對其墨極為推崇,賜其國姓“李”,并封為“墨務官”,專為宮廷制墨。
廷珪墨以松煙為基料,加入珍珠粉、玉屑、龍腦(冰片)、麝香、犀角等珍貴輔料,并以生漆、鹿角膠調和,經“搗十萬杵”的複雜工序制成。這種工藝使墨質緻密耐用,宋代文獻記載其“堅利可削木”,研磨邊緣如刃。
廷珪墨不僅是書寫工具,更是身份與文化的象征。南唐至宋代,它被用于賞賜功臣、抄寫佛經(如《華嚴經》),文人視其為珍寶,明代文獻仍稱其“膠法可知矣”。其制作技藝影響了後世制墨業,被譽為“古代制墨工藝的巅峰”。
如需進一步了解工藝細節或曆史典故,可參考權威古籍《雞肋編》《七修類稿》及地方志文獻。
廷珪墨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才華橫溢、能力出衆。它通常用來形容文學、繪畫、書法等藝術領域中的人物。
廷珪墨共有8個字,其中“廷”和“墨”都是獨立的字。其中,“廷”的部首是“廴”,并且它有3畫;“墨”的部首是“土”,并且它有11畫。
廷珪墨最早出自《魯迅全集》中的一篇文章,用以贊美寫作能力出衆的作家。後來,這個成語逐漸流傳開來,被廣泛用于贊美各種藝術領域中具有卓越才華的人。
廷珪墨的繁體寫法為「廷珪墨」,與簡體寫法相同。
古時候,廷珪墨的字寫作「廷圭墨」。
他的廷珪墨使得他在藝術領域中一鳴驚人。
1. 廷臣:指朝廷中的官員。
2. 珪玉:指玉器中的一種玉石。
3. 墨守成規:形容人固執守舊,不肯變通。
4. 文質彬彬:形容人文雅有禮貌。
傑出、卓越、出衆
平庸、平凡、普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