觊心的意思、觊心的詳細解釋
觊心的解釋
非分之想。《新唐書·蔣伸傳》:“ 伸 曰:‘否,非遽亂,但人有覬心,亂由是生。’”
詞語分解
- 觊的解釋 觊 (覬) ì 希望得到:“自毀齒已上,父兄鬻賣,以觊其利”。觊觎(非分的希望或企圖)。 筆畫數:; 部首:見; 筆順編號:
- 心的解釋 心 ī 人和高等動物體内主管血液循環的器官(通稱“心髒”):心包。心律。心衰。心悸。 中央,樞紐,主要的:心腹。中心。 習慣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況,感情等:心理。心曲。心魄。心地。心扉。衷心。心曠神
網絡擴展解釋
“觊心”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為綜合權威來源的解釋:
1.基本釋義
- 拼音:jì xīn
- 核心含義:指“非分之想”,即對不屬于自己的事物或利益産生貪圖、渴望的心理。例如《新唐書·蔣伸傳》中記載:“但人有觊心,亂由是生”,說明這種非分之想可能引發混亂。
2.來源與演變
- 出處:最早見于《莊子·外物》篇,由“觊觎”(貪圖)和“心”組合而成,強調内心深層的欲望。
- 曆史用例:唐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因貪念導緻的潛在危機,如對權力、財富的觊觎。
3.使用場景
- 描述欲望:可用于形容對物質(金錢、地位)或精神(名譽、情感)的強烈渴望。
- 警示性語境:常含貶義,提示貪念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如“觊心不可縱容”。
4.注意區分
- 易混淆詞:需與“觎心”(yú xīn,求取欲望)區分,兩者拼音、用法均不同。
- 現代使用:當代較少單獨使用,多出現在成語或古文引用中。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可參考《莊子》及《新唐書》相關章節。
網絡擴展解釋二
《觊心》的意思
《觊心》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觸動人心、違背内心悲痛的意思。它可以用來形容表達情感或聽到、看到某些事情時,觸動内心深處悲傷或痛苦的感受。
《觊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觊心》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見(⺾)和心(忄),其中見為左部首,心為右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4。
《觊心》的來源
《觊心》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時期的文學作品《廬陵謠》中的一句詩:“人心維醉遊,今者何所之?江洲見潮頭,後有觊心期。”這句詩中的“觊心”表示内心的痛苦。
《觊心》的繁體
《觊心》的繁體字為「覬心」。
《觊心》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觊心》的漢字寫法為「覬心」。其中,“覬”是指仰望、仰視;“心”就是指心。這個寫法跟現在的寫法相比,有一些不同。
《觊心》的例句
1. 看到這些殘酷的畫面,她覺得心痛得觊心。
2. 他聽到剛剛逝去父親的噩耗時,頓時觸動了觊心。
3. 他在電影中看到了自己的故鄉,引起了觊心的感覺。
《觊心》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觊觎、觊望、觊觀。
近義詞:戳心、刺痛、感動。
反義詞:不動、不觸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