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除服即吉的意思、除服即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除服即吉的解釋

脫下喪服,換上吉服。謂孝滿複官。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内閣·江陵始終宦官》:“又命太監 李琦 等郊迎之。至其除服即吉,上使司禮 張宏 引見於 慈聖 、 仁聖 兩宮。”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除服即吉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禮儀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釋義需結合古代喪服制度及禮俗背景進行解析。

  1. 詞語結構分解

    “除服”指脫去喪服,結束服喪期。《漢語大詞典》釋“除服”為“舊時喪禮規定,父母死後子女需服喪三年,期滿後脫去喪服”。而“即吉”出自《禮記·喪服小記》,意為“開始穿着吉服”,象征恢複正常生活。二者連用,強調喪期結束後禮儀與生活的雙重轉變。

  2. 曆史來源與制度依據

    “除服即吉”的儀式規範源于周代喪禮。《儀禮·士虞禮》記載:“期而小祥,又期而大祥,中月而禫,是月也吉祭。”古代禮制中,服喪者需經曆“斬衰”“齊衰”等不同喪服階段,期滿後通過“禫祭”儀式正式除服,改穿常服,稱為“即吉”。這一過程體現了儒家“慎終追遠”的倫理觀。

  3. 文化意義與文獻用例

    《禮記·雜記下》載:“喪服既除,新宮災,三日哭。”說明除服後仍需遵循特定儀軌。唐代孔穎達疏解《禮記》時強調:“既除喪服,始即吉事”,表明“即吉”不僅是服飾變化,更包含對生活秩序的重建。宋代司馬光《書儀》亦詳述除服程式,佐證該詞在古代社會中的實踐意義。

  4. 現代研究與權威論述

    《中國禮儀制度研究》指出,“除服即吉”是古代“五服制度”的重要環節,其時間計算與服制等級密切相關,反映了封建社會的等級秩序與宗法觀念。當代學者彭林在《禮樂文明與中國文化精神》中分析,該儀式通過服飾符號的轉換,實現了“從哀傷到常态”的社會心理過渡。

網絡擴展解釋

“除服即吉”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chú fú jí jí(注音:ㄔㄨˊ ㄈㄨˊ ㄐㄧˊ ㄐㄧˊ),其核心含義是脫下喪服,換上吉服,表示守孝期滿後恢複正常生活或恢複官職。

詳細解釋:

  1. 詞義來源
    該成語源于古代喪禮習俗。古人父母去世後需守孝(通常為三年),期間穿喪服、停止公務(稱“丁憂”)。守孝期滿後,需脫下喪服(“除服”)并換上常服或吉服(“即吉”),象征結束哀悼,重新參與社會活動或複職。

  2. 曆史用例
    明代沈德符的《野獲編》中記載:“至其除服即吉,上使司禮張宏引見於慈聖、仁聖兩宮。”,描述了官員服喪期滿後複職的情景。

  3. 延伸寓意
    部分解釋提到,該成語也隱含“結束悲傷,積極面對新生活”的象征意義,強調從逆境中恢複的樂觀态度。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喪服制度或相關禮儀,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或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安邊阿毗達磨倍式本本閉門造車讒謗長年累月徹卷騁情懲責趁節重山複嶺遄飛存儲程式原理大拇指點水不漏弟父诋谯度化惡煞星風便焚躬傅父梗僻古希豗擊火冕堅陳金鳥積獄開花彈犒功客意口口聲聲狼臅膏兩牍料校樓榭面頰命根南狩難以啟齒平碧平金平至窮嫠屈柘三條紹複省門事務員淑亮說士私橐送逆跳戰裼襲銅芝脫口而出賢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