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文奏。《後漢書·文苑傳上·葛龔》:“ 葛龔 字 元甫 , 梁國 寧陵 人也。 和帝 時,以善文記知名。” 李賢 注:“ 龔 善為文奏。”《宋書·沉攸之傳》:“初, 吳興 丘幼弼 、 丘隆先 ……并以文記之才隨 攸之 。” 唐 元稹 《投吳端公崔院長》詩:“餐罷還復遊,過從上文記。”
“文記”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與文書、奏章或文字記錄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文記”指代官方文書、奏章或文字記載,強調通過文字進行正式記錄的行為。其中:
唐代元稹詩句“餐罷還復遊,過從上文記”中,“文記”可引申為通過文字記錄活動或思想,體現古代文人對文字功能的重視。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出現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學語境中。如需查詢更多古代詞彙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文記》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記錄文章或文件的内容。在古代,人們用《文記》來指代一些重要的文字記錄,如曆史、傳記、公文、奏折等。
《文記》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文(讠)和記(言),分别位于詞的左右兩邊。
它的總共有12個筆畫:文(4畫),記(8畫)。
《文記》一詞的來源較為明确。古代人們記錄重要事項或文字時,常在上面加蓋蓋有“文”的圖章,表示文書的性質和特點,因此被稱為《文記》。
在繁體中,“文”和“記”的形态與簡體一緻,沒有明顯的變化。
在古代,人們對《文記》這個詞的寫法有所不同。古時候,漢字寫法比較靈活,存在多種形态。例如,有的人在“文”字上方加上一個“火”字的火點,表示記錄的文字猶如燃燒起來,永不熄滅;有的人則在“文”字左側加上一個“央”字,表示任何事情都要真實中肯地記載。
1. 他每天都堅持寫一篇《文記》,記錄自己的學習和成長。
2. 這份重要的《文記》将被送到國家檔案館進行永久保存。
1. 文編:指根據事實材料編寫的文書或文件。
2. 記載:指記錄、記述某事物的事實、經過或内容。
1. 文書:指用文字記錄或傳達政治、法律、行政等方面的事務。
2. 記錄:指把所見、所聞、所想、所做等事項寫下來以備日後查看。
遺忘:指失去對某事物的記憶或意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