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缊黂的意思、缊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缊黂的解釋

用亂麻作絮的冬衣。《列子·楊朱》:“昔者 宋國 有田夫,常衣緼黂,僅以過冬。” 張湛 注:“緼黂,謂分弊麻絮衣也。” 宋 晁補之 《同畢公叔飲城東》詩:“何必悲無衣,緼黂聊禦冬。”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缊黂”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詞彙,由“缊”和“黂”二字組合而成:

  1. 缊(yùn)
    本義指亂麻或舊絮,如《說文解字》中解釋為“亂枲(麻)也”,也引申為粗布衣服,例如《論語》“衣敝缊袍”。此外,“缊”可通“蘊”,表示積聚、包含之意。

  2. 黂(fén)
    古義指麻的子實,或麻制的衣物材料。《玉篇》釋為“麻子也”,《廣韻》則提到“枲實”,即麻的果實。也有文獻将“黂”解釋為粗麻布。

合解
“缊黂”可能指用亂麻、舊絮或粗麻制成的衣物,形容材質粗糙簡樸的服飾,常見于古籍中對貧者衣着的描述。但因該詞極罕用,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考據。建議确認原典出處或語境以獲取更精準的解釋。

網絡擴展解釋二

缊黂

缊黂(yūn dī)是一個漢字詞,由兩個部分組成:缊和黂。缊是由織結與纟組成的,是表示紡織或編織的意思;黂是由黑和犬組成的,表示黑色的鬥篷。

拆分部首和筆畫:

缊的部首是網,共有9畫;黂的部首是黑,共有12畫。

來源:

《缊黂》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中,意為“黑色的鬥篷”。在古代,黑色的鬥篷是貴族或高官的标志,代表着尊貴和權力。

繁體:

缊黂的繁體字是緼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缊黂在古代寫法中的部分字形可能有所變化,但基本上保持了與現代相似的結構和意義。

例句:

1. 他穿着一件缊黂,看起來非常有氣質。

2. 這幅畫用黑色的缊黂勾勒出了夜晚的神秘感。

組詞:

缊黂可以作為主要詞或部分組成其他詞語,如缊繡(表示使用纏繞、編織的方式繡制)、缊綽(表示紛亂、錯綜複雜)、黂纩(表示黑色的絲絹等)。

近義詞:

缊黂的近義詞有:黑綴、禦鬥、禦犬。

反義詞:

缊黂沒有明确的反義詞,但可以通過與其他詞的對比來凸顯它的意義,如白缥、帛衣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