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旅;兵事。 三國 魏 曹丕 《與張郃诏》:“今将軍外勤戎旅,内存國朝。”《北史·司馬侃傳》:“少果勇,未弱冠,便從戎旅。” 唐 元稹 《觀兵部馬射賦》:“我有筆陣與詞鋒,可以偃幹戈而息戎旅。” 明 王鏊 《震澤長語·官制》:“ 唐 世,諸道置按察使,後改為採訪處置使,治於所部之都。既又改為觀察,其戎旅之地,即置節度使。”
“戎旅”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軍事行動或軍隊動态,具體解釋如下:
由“戎”(戰争、軍事)和“旅”(軍隊行軍)組成,指代軍隊出征或行軍的情景。其核心含義與軍事活動密切相關,常用于描述軍隊的調動、作戰準備等場景。
曆史用法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次出現,例如:
語境擴展
除字面意義外,“戎旅”也延伸為軍事事務的統稱。例如明代王鏊在讨論唐代官制時,用“戎旅之地”代指需要設置節度使的軍事要地。
“戎旅”一詞從古至今貫穿于軍事語境,既指具體的軍隊行動,也象征國家層面的軍事策略。其豐富的文獻用例(如三國、唐代、明代)展現了漢語詞彙在曆史變遷中的延續性。
《戎旅》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軍隊、武裝部隊。
《戎旅》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戈”字,右邊是“旅”字。它的總筆畫數為11。
《戎旅》一詞源自于古代漢語,其中,“戈”代表兵器,表示戰争,而“旅”表示行軍,表示軍隊。這兩個字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表示軍隊的意思。
《戎旅》的繁體字為「戎旅」,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戎旅的寫法沒有太大變化。在古代碑文或文獻中,可能會有一些細微的變化,但基本上還是由「戈」和「旅」兩個字形組成。
1. 這支戎旅的士兵們勇敢無畏,為國家的安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2. 他從小立志要加入戎旅,保衛國家的邊疆安全。
戎旅司令、戎旅部隊、戎旅戰士、戎旅将領、戎旅行軍
軍隊、軍隊部隊、武裝力量、戰鬥部隊
百姓、平民、民衆、平民百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