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無記的意思、無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無記的解釋

佛教語。謂事物之性體中容,不可記為善,亦不可記為惡者。《阿毘達磨俱舍論》卷二:“於此所説十有對中,除色及聲餘八無記,謂五色根,香味觸境,不可記為善不善性,故名無記。” 唐 王維 《與胡居士皆病寄此詩兼示學人》之二:“滅想成無記,生心坐有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無記"是漢語中源自佛教哲學的專業術語,指無法判定為善或惡的中性狀态。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無記"一詞最早見于梵語"avyākṛta"的漢譯,特指無法用世俗道德标準進行價值判斷的行為或心理活動。這一概念在《佛學大辭典》中被進一步細化為兩類:一為"有覆無記",指雖無明确善惡傾向但受煩惱遮蔽的心念;二為"無覆無記",指完全中性的自然現象認知。

從語言學角度分析,《中文大辭典》指出"無"表否定,"記"作判斷解,合指超越二元對立的特殊狀态。現代漢語中該詞已衍生出"不可描述""難以歸類"等引申義,如錢鐘書在《管錐編》中曾用"無記之思"形容超越邏輯的思維活動。

網絡擴展解釋

“無記”是一個源自佛教的術語,具有特定哲學含義,但在現代語境中偶見引申用法。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佛教術語釋義(核心含義)

指事物性質無法被判定為善或惡的中性狀态。具體特征包括:

  1. 非道德判斷屬性:如《阿毘達磨俱舍論》所述,某些事物(如五色根、香味觸境等)本身不具備善惡傾向,屬于中性存在。
  2. 修行相關概念:唐代王維詩中“滅想成無記”體現了佛教修行中超越二元對立的境界。

二、現代引申用法

提到“形容記憶力差”,如“他真是個無記的人”。但此用法較少見,可能與方言或特定語境下的誤用有關,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三、詞源解析

建議在佛教哲學文獻或相關學術讨論中使用時,優先采用中性屬性的原義;日常交流中若涉及“健忘”義項,需注意語境準确性。

别人正在浏覽...

藹藹安豎報稅鼻雷才料蒼琅草疏昌大唱偌馳波春台眈眈調號滌濫躲窮敷奏宮楊光盤行動橫眉冷對千夫指鶴羽黃糧僵呆賤棄見禦家中哨極目迥望金吾子積祖砍頭扣合老趙劉師哥騾夫呂刑茂齡梅鹵炰烋強勁器什祛蠹如花似月乳氣燒雲紳帶牲架深考室子説作疏庸所到之處嘡啷天忌投至推革為生危懸遐坰小菜銷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