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如“卍”字的頭巾。 明 制為教坊樂工所戴。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禮部二·教坊官》:“按祖制,樂工俱戴青卍字巾,繫紅緑搭膊。常服則緑頭巾,以别於士庶。”
“卍字巾”是明代教坊樂工佩戴的一種特殊頭巾,其名稱來源于頭巾上“卍”字形裝飾。具體解釋如下:
形制與用途
卍字巾整體形制模仿“卍”字(古代象征吉祥的符號),顔色為青色,并搭配紅綠相間的腰帶(搭膊)。日常服飾中,樂工則改戴綠頭巾,以此與普通百姓區分開。
曆史背景
根據《野獲編》記載,明代教坊司樂工的服飾有嚴格規定,卍字巾屬于官方制度的一部分,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等級制度。
文化符號
“卍”字本身在佛教及傳統文化中代表吉祥與功德,但此處主要用于樂工群體的身份标識,可能與宗教含義無直接關聯。
卍字巾是明代樂工職業服飾的典型特征,兼具實用功能與等級标識作用。如需更詳細文獻記載,可參考《野獲編》等明代史料。
《卍字巾》是指一種由卍字組成的圖案,卍字又叫做"卐",是佛教中常見的運用于祈福、保護和祝福的符號。
《卍字巾》的拆分部首是卩和巾。
卩的筆畫數為二,巾的筆畫數為三。
卍字最早來源于印度,卐這個符號在梵文中被稱為"斯瓦斯蒂卡"(Swastika),意為"吉祥标志"。佛教宗教文化在傳入中國時,卍字也被引入到了中國,并被廣泛運用于寺廟、佛像以及各種佛教器物。
繁體字中的《卍字巾》為「卍字巾」。
古代漢字寫法中,《卍字巾》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卍字的中間部分在古代寫法中呈現為十字形,巾字的左右兩部分上下颠倒。
1. 他佩戴着一塊卍字巾,寓意着吉祥和祝福。
2. 這幅畫上繪制着一片開滿卍字巾的荷花,十分美麗。
卍字紋、巾帼卍字、卍字佛像、卍字文化等。
輪回印、佛爪印等。
沒有特定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