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文豹的意思、文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文豹的解釋

豹子。因其皮有斑文,故稱。《莊子·山木》:“夫豐狐文豹,栖於山林,伏於巖穴,靜也。” 南朝 梁 江淹 《石劫賦》:“比文豹而無恤,方珠蛤而自寧。”《新唐書·西域傳下·康》:“ 開元 十五年,君 忽必多 獻舞女、文豹。” 宋 梅堯臣 《題姑蘇豹隱堂詩》:“青山崔巍藏古基,文豹不見空斷碑。”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射策》:“千秋霧影飛文豹,三殿花香落錦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文豹是漢語中對豹類動物的古雅稱謂,特指皮毛帶有斑紋的豹,常作為文學意象象征威猛或祥瑞。其釋義可分為三層:

一、字面釋義

指皮毛有斑紋的豹。《漢語大詞典》釋為:“豹。以其毛色斑斓成文,故名。” 古代以“文”形容動物皮毛的花紋,如“文虎”(虎)、“文狸”(狸貓)等均屬同類構詞法。

二、文化意象

  1. 威猛象征

    因豹性兇猛敏捷,《楚辭·九歌·山鬼》即以“乘赤豹兮從文狸”烘托山神威儀,後世詩文常借“文豹”喻指勇猛之士。

  2. 隱逸與祥瑞

    《列女傳》載陶答子妻以“南山有玄豹,霧雨七日而不下食”諷谏丈夫斂藏鋒芒,衍生“豹隱”典故。明代《本草綱目》亦載豹為“神獸”,其皮毛可辟邪。

三、生物學對應

古代所稱“文豹”多指金錢豹(學名:Panthera pardus)。其毛色棕黃,密布黑色環斑,形似銅錢,故得名。《中國動物志》明确記載金錢豹為東亞常見豹亞種,與文獻描述的“文豹”特征吻合。


參考文獻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洪興祖.《楚辭補注》. 中華書局, 1983.
  3. 劉向.《古列女傳》.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4. 李時珍.《本草綱目》(校點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4.
  5. 中國科學院中國動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動物志·獸綱》. 科學出版社, 1998.

網絡擴展解釋

“文豹”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及文化背景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文豹指豹子,因其皮毛有斑紋而得名。該詞最早見于《莊子·山木》,形容豹栖息山林、伏于岩穴的狀态。古人用“文”強調其皮毛的斑紋特征,如南朝江淹《石劫賦》中“比文豹而無恤”,以及唐代《新唐書》記載西域國家進貢“文豹”的史實。

  2. 古籍中的文學意象
    文豹常被用于文學比喻:

    • 象征隱逸與自然:《莊子》以“豐狐文豹”暗喻隱士遠離塵嚣的靜修生活。
    • 比喻才華與文采:南朝《宋書·文苑傳》曾用“文豹”形容文學家劉義慶的出衆才華,後引申為“以文采照亮世界”的意象。
  3. 字義分解

    • 文:本義為花紋,引申為文字、文采、文化等,此處特指豹的斑紋。
    • 豹:哺乳動物,身形似虎而較小,毛皮有斑點或條紋,性兇猛。
  4. 其他用法
    該詞也被用于人名,如《紅樓夢》中的角色“文豹”,寓意“專心、智慧”。

“文豹”既是動物名稱,又承載古代文學中的自然觀與人文隱喻。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古籍原文或文化典故,可參考《莊子》《新唐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傾抱枝拾葉鞴靫不避湯火殘熱禅那剗韤懲前毖後侈富敕喚黜降鼎定對牀夜雨非體蜂液分節歌附贅懸疣剛犷跟屁精規程國毀毫錐皇親國戚見來翦滅驕亵進封旌蓋景宿旌斿禁護跻升刻工雷抃流芳芒芒貓彈竹冥王星木鶴仙人能言巧辯黏餻黏雞配所朋淫皮重樵人清剔丘隴榮齒如狼牧羊升陟身價百倍爽捷私眷庭氏葦笮問話斡官無籍之徒汙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