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文豹的意思、文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文豹的解释

豹子。因其皮有斑文,故称。《庄子·山木》:“夫丰狐文豹,栖於山林,伏於巖穴,静也。” 南朝 梁 江淹 《石劫赋》:“比文豹而无恤,方珠蛤而自寧。”《新唐书·西域传下·康》:“ 开元 十五年,君 忽必多 献舞女、文豹。” 宋 梅尧臣 《题姑苏豹隐堂诗》:“青山崔巍藏古基,文豹不见空断碑。”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千秋雾影飞文豹,三殿花香落锦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文豹是汉语中对豹类动物的古雅称谓,特指皮毛带有斑纹的豹,常作为文学意象象征威猛或祥瑞。其释义可分为三层:

一、字面释义

指皮毛有斑纹的豹。《汉语大词典》释为:“豹。以其毛色斑斓成文,故名。” 古代以“文”形容动物皮毛的花纹,如“文虎”(虎)、“文狸”(狸猫)等均属同类构词法。

二、文化意象

  1. 威猛象征

    因豹性凶猛敏捷,《楚辞·九歌·山鬼》即以“乘赤豹兮从文狸”烘托山神威仪,后世诗文常借“文豹”喻指勇猛之士。

  2. 隐逸与祥瑞

    《列女传》载陶答子妻以“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讽谏丈夫敛藏锋芒,衍生“豹隐”典故。明代《本草纲目》亦载豹为“神兽”,其皮毛可辟邪。

三、生物学对应

古代所称“文豹”多指金钱豹(学名:Panthera pardus)。其毛色棕黄,密布黑色环斑,形似铜钱,故得名。《中国动物志》明确记载金钱豹为东亚常见豹亚种,与文献描述的“文豹”特征吻合。


参考文献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2. 洪兴祖.《楚辞补注》. 中华书局, 1983.
  3. 刘向.《古列女传》.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4. 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5. 中国科学院中国动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动物志·兽纲》. 科学出版社, 1998.

网络扩展解释

“文豹”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及文化背景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1. 基本释义
    文豹指豹子,因其皮毛有斑纹而得名。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山木》,形容豹栖息山林、伏于岩穴的状态。古人用“文”强调其皮毛的斑纹特征,如南朝江淹《石劫赋》中“比文豹而无恤”,以及唐代《新唐书》记载西域国家进贡“文豹”的史实。

  2. 古籍中的文学意象
    文豹常被用于文学比喻:

    • 象征隐逸与自然:《庄子》以“丰狐文豹”暗喻隐士远离尘嚣的静修生活。
    • 比喻才华与文采:南朝《宋书·文苑传》曾用“文豹”形容文学家刘义庆的出众才华,后引申为“以文采照亮世界”的意象。
  3. 字义分解

    • 文:本义为花纹,引申为文字、文采、文化等,此处特指豹的斑纹。
    • 豹:哺乳动物,身形似虎而较小,毛皮有斑点或条纹,性凶猛。
  4. 其他用法
    该词也被用于人名,如《红楼梦》中的角色“文豹”,寓意“专心、智慧”。

“文豹”既是动物名称,又承载古代文学中的自然观与人文隐喻。若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古籍原文或文化典故,可参考《庄子》《新唐书》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北溪不着坟墓草本植物倡狂炒货成辞城舞戳腿词涂打撑动机都道顿食方书复查革罢嬀汭鬼子耗问荷繦赫蹄华阴市恢诞护军祸本祭典金房荆国克尽厥职乐衎立计令人瞩目立券龙象杩子宓机绢默写飘飒铺呈仁至义尽如醉初醒三六九三选色斯缮生畬族四夔檀舆调朱傅粉通解徒居晚娘畏疾五壏蠁曶韅靷小智谐美席藁淅零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