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個方面受到敵對勢力的威脅或攻擊。《管子·國蓄》:“四面受敵,謂之衢處之國。”《史記·留侯世家》:“ 雒陽 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裡,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 魯迅 《熱風·題記》:“記得當時的《新青年》是正在四面受敵之中,我所對付的不過一小部分。”
“四面受敵”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指各個方面都受到敵對勢力的威脅或攻擊,形容處境極其危險或孤立無援的狀态。
最早出自春秋時期管仲的《管子·國蓄》:“四面受敵,謂之衢處之國。” 意為處于交通要道的國家容易面臨多方威脅,後演變為成語。
多用于描述戰争、商業競争、團隊困境等場景,強調多方壓力下的危機感。
《四面受敵》是一個成語,表示處境十分困難,四面都面臨敵對勢力的包圍和威脅。形容一個人或團體在各個方面都遭到了壓力、威脅或困擾,無處可逃。
《四面受敵》由四個漢字組成,分别是:
《四面受敵》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一篇中,其中寫到:“孔子聞之,曰:‘四面受敵,危如累卵。’”表示一個人處于被敵對勢力圍困的危險境地。
《四面受敵》的繁體字為「四面受敵」。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例如,《四面受敵》中的「受」字,在古代寫作「又」,「敵」字則寫作「敐」。
1. 由于公司内外部的競争和壓力,他感覺自己如今四面受敵,無法松口氣。
2. 戰争爆發後,小國四面受敵,很快被各方勢力逐步吞噬。
組詞:四分五裂、多方勢力。
近義詞:左右逢源、四面楚歌。
反義詞:背水一戰、獨善其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