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蕃客的意思、蕃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蕃客的解釋

古代對外國商旅的泛稱。蕃,通“ 番 ”。《隋書·禮儀志四》:“ 梁 元會之禮……羣臣及諸蕃客并集,各從其班而拜。”《新唐書·百官志一》:“凡蕃客至,鴻臚訊其國山川、風土,為圖奏之,副上於職方。” 明 高啟 《送秦主客遷侍儀使》詩:“蕃客來曾識,衣冠上國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蕃客(fān kè)是漢語曆史詞彙,特指古代來華的外國商人、使者或僑民,尤常見于唐宋時期的海上貿易文獻。以下是詳細釋義及權威來源支撐:


一、詞典釋義與詞源

《漢語大詞典》定義“蕃客”為:

“古代對外國來華商旅的統稱。‘蕃’通‘番’,指域外;‘客’即賓客。”

此釋義體現其核心含義為“外商”或“異域來客”,強調其僑居屬性而非短暫停留的使團。


二、曆史語境中的特殊含義

在唐宋文獻中,“蕃客”常特指阿拉伯、波斯商人。宋代朱彧《萍洲可談》卷二載:

“廣州蕃坊,海外諸國人聚居。置蕃長一人,管勾蕃坊公事……蕃客衣裝與華異。”

印證蕃客多聚居“蕃坊”(外商社區),受特殊管轄,且保留本國習俗。


三、現代延伸與學術界定

當代學者擴展其外延至文化交往載體。曆史學家朱傑勤在《中西交通史》中指出:

“蕃客不僅是貿易主體,更傳播了伊斯蘭教、波斯工藝,促成唐宋多元文化融合。”

體現該詞在跨文明研究中的重要性。


四、權威文獻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20年,第7卷第891頁。
  2. 朱彧《萍洲可談》,中華書局點校本,2007年,ISBN 978-7-101-05609-5。
  3. 朱傑勤《中西交通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204頁。
  4. 《泉州府志·蕃商志》(清乾隆版),收錄蕃客在閩南活動記載,泉州市檔案館藏本。

五、文化意義

“蕃客”一詞濃縮了古代中國對外開放的縮影,見證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其衍生詞“蕃舶”(外商船舶)、“蕃坊”等,共同構成研究唐宋外貿與社會形态的關鍵語彙。

網絡擴展解釋

“蕃客”是古代中國對外國商旅的泛稱,尤其指唐宋時期通過海陸絲綢之路來華的阿拉伯、波斯等地商人。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義與起源

2.主要人群與活動

3.社會影響

4.詞義演變

“蕃客”不僅是古代中外貿易的參與者,更是文化交融的橋梁,反映了唐宋時期開放包容的社會風貌。若需進一步了解蕃坊管理或具體貿易品類,可參考、7、9的詳細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悲情鼻青額腫茶幾饞嚼嗔妬成為遲回擋人牌悼愍調隊子厎綏地台鬥獰讀爲阿旁繁文鋒镝餘生鳳樓手風調分門别類負舋該辯膏馥輵螛後善回斜活腳竹枕江膂介乘錦屏機廷蠲損均節令史綠鬓朱顔蠻果妙舞密蓬蓬凝絕龐鴻偏得前門去虎,後門進狼謙巽切要缺雨攘狄讓責世喭雙紅名帖蓑衣裙貪罔題緣通數退梢脫袍退位吳市隱無所不容向服仙龛憲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