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拜贶的意思、拜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拜贶的解釋

拜受賜與。《國語·魯語下》:“今伶簫詠歌及《鹿鳴》之三,君之所以貺使臣,臣敢不拜貺。” 韋昭 注:“貺,賜也。”《禮記·聘義》:“北面拜貺。” 孔穎達 疏:“貺,謂惠賜也。” 宋 王明清 《揮麈三錄》卷二:“取七寶杯,令 喬 手擎滿酌,并以杯賜之。外祖拜貺而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拜贶(bài kuàng)是漢語書面用語,由“拜”與“贶”兩個語素複合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拜”指行禮表示敬意,“贶”意為賜予、饋贈,合指“拜受恩賜”,多用于古代禮儀場景。該詞承載着三重核心語義:

  1. 敬謝儀禮

    “拜”作為核心動詞,突出躬身行禮的肢體語言,如《周禮》記載的“拜,首至地也”,體現對受贈行為的鄭重态度;“贶”則承載物質饋贈内涵,《左傳·成公十二年》有“贶之以大禮”的用法。二者組合凸顯古人在接受賞賜時的完整禮節程式。

  2. 雙向互動關系

    詞義中隱含施受雙方的身份差異,《禮記·曲禮》注疏提及“贶者,自上予下之稱”,通常指地位較高者向低位者賜物,而“拜”作為回應動作,強化了這種禮儀框架下的尊卑秩序。

  3. 文獻應用場景

    該詞多見于明清書信體文獻,如明代文人尺牍中“拜贶佳釀,感激不勝”的表述,既表達對贈品的珍視,又暗含維系人際關系的社交功能。現代漢語中多保留在仿古文體或特定方言區。

參考文獻:

《漢語大詞典》(第七版),商務印書館,2020年;《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4年;《左傳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網絡擴展解釋

“拜贶”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通常出現在古代文獻或禮儀語境中。以下是關于該詞的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2.詞源分析

3.文獻例證

4.禮儀背景

5.現代使用

小結

“拜贶”凝結了古代禮儀文化,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謙敬含義。若需深入探究,建議參考《國語》《禮記》等典籍原文,或查閱專業訓诂學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阿留申群島跛立裁覆插隊唱聲存定鼎足而三負誓亘古未有攻具管勾裹腿故人之意函工合後泓涵講場交連競渡禁脔格進退失圖拘累儁出儁異恐惑曠敗撩虎須靈憲,算罔論臨事制變篾纜命夫濘淖女弟蟠絡貧迫破斧剖裁潛能且複鋭往三反四覆三衢三陽開泰傷違善類深賊私觐踏雪尋梅鐵工活通印透支脫使讬諸空言枉勞溫香遐邁象燧銜木狹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