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蕰崇的意思、蕰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蕰崇的解释

积聚;堆积。《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蕰崇之,絶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 杨伯峻 注:“蕰崇,积聚也……堆积附着苗根,让其发酵肥田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蕰崇"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文言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积聚、堆积(使之增高)。具体解析如下:

  1. 字义分解与组合:

    • 蕰 (yùn): 本义为积聚、蓄藏。《说文解字》释“蕰”为“积也”。 在古汉语中常与“蕴”相通,表示积聚、包含。
    • 崇 (chóng): 本义为山大而高,引申为高、增高、积聚、尊敬等义。《说文解字》释“崇”为“嵬高也”。 《尔雅·释诂》则释为“聚也”。
    • 组合义: “蕰崇”二字结合,其意义侧重于“积聚(物品)使之堆高” 或“(草木等)积聚丛生”。它强调的是一个通过不断积累而使体积或高度增加的过程或状态。
  2. 典籍用例与释义: 该词最经典的出处见于《国语·周语中》:

    “薮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灾也。其馀无非穀土,民无悬耜,野无奥草,不夺民时,不蔑民功。有优无匮,有逸无罢。国有班事,县有序民。今陈国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民罢于逸乐,是弃先王之法制也。周制有之曰:‘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国有郊牧,疆有寓望,薮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灾也。其馀无非穀土,民无悬耜,野无奥草。不夺民时,不蔑民功。有优无匮,有逸无罢。国有班事,县有序民。’今陈国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民罢于逸乐,是弃先王之法制也。周制有之曰:‘无播蔬,无食种。’ 不穀不享,时无灾害,民生不匮,和乐如一。事王,敌国之道也。今陈侯不念胤续之常,弃其伉俪妃嫔,而帅其卿佐以淫于夏氏,不亦渎姓矣乎?陈,我大姬之后也。弃衮冕而南冠以出,不亦简彝乎?是又犯先王之令也。昔先王之教,懋帅其德也,犹恐殒越。若废其教而弃其制,蔑其官而犯其令,将何以守国?居大国之间,而无此四者,其能久乎?” 其中关键句为:“无播蔬,无食种。” 三国时期吴国学者韦昭在《国语注》中对此句注释道: “播,放也。蔬,草也。种,穀子也。 谓无放散穀蔬,令其蕰崇也。” 韦昭的注释意为:不要浪费散落谷物和蔬菜(的种子),让它们在田地里(自然生长)积聚丛生(成为杂草)。这里的“蕰崇”非常形象地描述了(杂草)种子散落田间,积聚丛生,越长越高、越茂密的状态。它包含了“积聚”和“增高/丛生”两层意思。

  3. 总结释义: 因此,“蕰崇”一词在汉语词典中的详细解释可归纳为:

    积聚(草木、谷物等)使之丛生、堆高。 常用于描述杂草丛生或物品堆积的状态。

引用参考来源:

  1. 《说文解字》 (汉·许慎 撰) - 对“蕰”、“崇”字本义的解释基础。
  2.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 对“蕰”通“蕴”及常用义的说明。
  3. 《尔雅》 (先秦典籍) - 对“崇”有“聚也”的释义。
  4. 《国语·周语中》及韦昭《国语注》 - 该词最经典、最权威的出处及古注解释。可参考权威点校本如上海古籍出版社版《国语》。

网络扩展解释

“蕰崇”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词义解释

  1. 基本含义
    指积聚、堆积,尤指将杂草等物体堆积后通过发酵转化为肥料的过程。例如《左传·隐公六年》中提到:“芟夷蕰崇之,絶其本根,勿使能殖”,杨伯峻注释为“堆积附着苗根,让其发酵肥田”。

  2. 构成分析

    • 蕰:本义为水生的杂草(如“蕰藻”),可作肥料。
    • 崇:本义为“高大”(如“崇山峻岭”),引申为“重视、推崇”。
    • 组合含义:二字结合后,特指除草后堆积草根以肥田,强调一种农业处理方式。

使用场景

主要用于古文或历史文献中描述农事活动,现代汉语已不常见。例如《左传》的引文即用此词表达“除草积肥”的治理理念。

补充说明

需注意与“藴崇”(“藴”通“蕴”)区分,后者在部分文献中可能混用,但本义仍指向“积聚”。

别人正在浏览...

安平并翼拆忙月常玩宸轩酬劝传梆传鼓绌臣出格麤毛彫瘁硐长二苏方穿翻绎凤翥龙蟠干覆酼鸡耗废黑籍喉襟黄目剪子竟界极思酒胆恳祈脍残老学裂文罹诟流贬龙吭鲁殿灵光门插关儿嫩绿陪衬飘轻强攻前台青道清适清员弃妻全唐诗曲柄斪斸三盈三虚身边升迁生涩深造诗奴拾紫颂鲁痛察察文艳下浣显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