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向使的意思、向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向使的解釋

[suppose;supposing;if;in case;in the event that] 連詞,假使

向使無君。——清· 黃宗羲《原君》

向使三國。——宋· 蘇洵《六國論》

詳細解釋

假使;假令。《史記·李斯列傳》:“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 秦 無彊大之名也。”《後漢書·荀彧傳》:“向使臣退軍 官度 , 紹 必鼓行而前。” 唐 杜甫 《九成宮》詩:“向使國不亡,焉為巨 唐 有?”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陳侍禦奏折》:“向使決意主勦,與之打仗,氣盛則智勇自生,安知勝之不在我耶?”


假使。《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嚮使 秦 緩其刑罰,薄賦斂,省繇役……則世世必安矣。” 唐 韓愈 《進撰平淮西碑文表》:“嚮使撰次不得其人,文字曖昧,雖有美實,其誰觀之。” 清 顧炎武 《靈石縣東北三十五裡神林晉介之推祠》詩:“卓哉鸞鳳姿,漂漂高自引。嚮使屬戎行,豈其遜 枝軫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向使”是文言文中的常用連詞,表示假設關系,可理解為“假使”“如果”或“當初如果”,常用于引出與過去事實相反的假設條件。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與用法

  1. 基本含義
    “向使”由“向”(過去、從前)和“使”(假使)組成,合指“從前假如”或“當初如果”,強調對過去未發生情況的假設。

  2. 語法功能
    作連詞使用,連接分句,前句提出假設,後句推導結果。例如: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六國論》)
    意為:如果當初韓、魏、楚三國各自珍惜土地,齊國不依附秦國……

  3. 現代漢語對比
    現代漢語中多用“如果”“假如”,而“向使”僅保留在文言或仿古語境中。


經典例句

  1. 《六國論》(宋·蘇洵)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假設六國未因割地賂秦而滅亡的可能結局。

  2. 《原君》(清·黃宗羲)

    向使無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假設沒有君主的社會狀态。

  3. 《史記·李斯列傳》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
    假設秦國未重用客卿的後果。


近義詞辨析


“向使”是文言文中的假設連詞,多用于分析曆史或已發生事件的另一種可能性,常見于議論文(如《六國論》)或哲學論述(如《原君》)。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細節,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文選本。

網絡擴展解釋二

《向使》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向使》是一個動詞詞組,意思是請求、祈求、懇求或借助某種手段使對方做某事。

拆分部首和筆畫

《向使》拆分的部首是“⺮”和“人”,其中“⺮”是獨體部首,稱為“竹字頭”,“人”是人字旁。這個詞由2個部首組成。

拆分後的筆畫數為12筆,其中“⺮”部首的筆畫數為6筆,而“人”部分的筆畫數為2筆。

來源

《向使》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見于《詩經·王風·君子偕老》:“向使君子,小人何諱。”其中“向使”用于請求君子的行動。

繁體

《向使》的繁體字為「向使」。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向使》可以寫作「曏使」,其中「曏」是「向」的古體字。

例句

1. 他向使我幫他一個忙。 2. 我向使學習,終于通過了考試。

組詞

向學、使命、使喚、使者

近義詞

請求、祈求、懇求、乞求

反義詞

禁止、拒絕、制止、阻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