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蠲振 ”。免除租稅,救濟饑貧。 明 沉榜 《宛署雜記·山川》:“不獲成災,少沾蠲賑。”《明史·英宗前紀》:“秋七月乙酉, 河 決 大名 ,沒三百餘裡,遣使蠲振。” 清 劉光第 《美酒行》:“告災有大府,蠲賑來鄰疆。”
“蠲赈”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來源解釋如下:
蠲赈(juān zhèn)由“蠲”和“赈”兩字構成:
該詞在古籍中亦寫作“蠲振”,屬異體字現象,如《明史》中“蠲振”與“蠲赈”并用。
“蠲赈”體現了古代“輕徭薄賦”的治理理念,多見于災後恢複政策。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但可通過曆史文獻進一步了解其具體實施方式。
《蠲赈》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減免赈濟。
《蠲赈》的部首是蟲,由蟲和對部組成。
《蠲赈》的總筆畫數是17畫,其中蠲有11畫,赈有6畫。
《蠲赈》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具體時間可能難以确定。它在中國古代被廣泛用于減免赈濟的義務。
繁體字《蠲赈》的寫法是「蠲賑」。
根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蠲和赈的形狀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上和現代寫法相似。
1. 為了緩解貧困地區的生活困境,政府決定對該地進行蠲赈。
2. 經過蠲赈後,貧苦農民得到了相應的幫助和減輕。
蠲赈+動作:蠲赈救濟、蠲赈扶貧、蠲赈赈濟。
減輕、免除、赈濟。
加重、增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