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目細看。《莊子·知北遊》:“ 光曜 不得問,而孰視其狀貌,窅然空然,終日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也。”《戰國策·齊策一》:“明日, 徐公 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史記·淮陰侯列傳》:“於是 信 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上:“人有畫奏樂圖, 維 ( 王維 )孰視而笑。或問其故, 維 曰:‘此是《霓裳羽衣曲》第三疊第一拍。’好事者集樂工驗之,一無差謬。”
“孰視”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拼音:shú shì
釋義:指“仔細看”或“注目細看”,強調觀察時的專注和細緻。
“孰”的含義:
此處“孰”為通假字,同“熟”,意為“仔細”。例如《鄒忌諷齊王納谏》中“孰視之”即指鄒忌仔細端詳徐公的樣貌。
文獻例證:
多用于描述人物或事物被細緻觀察的情景,常見于古代典籍中,現代漢語較少使用。
部分資料提到“孰視”有“相互比較”的引申義(如),但此用法缺乏權威文獻佐證,建議以“注目細看”為核心含義。
《孰視》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六個筆畫組成。它的部首是“目”(mù),意為眼睛、視力。同時,它的拼音是shú shì。
《孰視》源于古代漢字,最早可以追溯到金文時期。它的繁體字是「孰視」。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孰視」可能出現不同的變體。例如,參考《說文解字》中的記載,它的寫法可以是「又特」或「六目」。
1. 他的孰視非常好,可以看清楚很遠的東西。
2. 請逐個孰視每個細節,确保沒有遺漏。
3. 孰視之間,我可以分辨出顔色的淺深。
1. 目視(mù shì):眼睛看、觀察。
2. 視野(shì yě):眼前可以看見的範圍或景象。
3. 視力(shì lì):眼睛辨别事物的能力。
視(shì)、瞻(zhān)、看(kàn)、望(wàng)。
瞎(xiā)、盲(máng)。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