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稅金。 明 無名氏 《四賢記·解绶》:“自家欽奉聖恩,巡行 兩廣 ,窮追緡課,旁採珍奇。”
缗課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和古代經濟制度兩方面解析:
缗(mín)本義指穿銅錢用的繩子,後引申為成串的錢币或貨币計量單位(通常一缗為一千文)。《說文解字》釋“缗”為“釣魚也”,後借指錢串。
課指賦稅或征收賦稅的行為,如《漢書·食貨志》載“課稅”即征稅之意。
缗課合稱特指古代按財産或交易額征收的貨币稅,尤指對商人、手工業者的資産稅。
該詞多見于宋元明清文獻,核心特征為以貨币形式計征:
漢武帝時期推行的“算缗錢” 是最早的系統性缗課制度:
參考資料來源:
“缗課”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缗課”指代稅金,特指以貨币形式征收的賦稅。“缗”原指穿銅錢用的繩子,後引申為貨币單位(如一千文為一缗);“課”在古漢語中可表示賦稅或征收賦稅。
文獻出處
該詞可見于明代無名氏戲曲《四賢記·解绶》:“巡行兩廣,窮追缗課,旁采珍奇。”,此處指官員奉命追繳稅款。
現代使用
該詞屬于生僻古語,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主要用于研究古籍或曆史文獻時涉及。
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獲取更權威的釋義和例證。
暗愎黯爾按扣兒班禅額爾德尼壁記避稽不師采薇饞痨痞喘呼初令代興東坡椅東岩蛾蛾分符風行草從俸戶鋒綫分岐幹瘠公馬枸桹關行浩生好心好意禾主鴻文猴拳蛟電疾夫酒糟鼻涓日口薦括索密親謬悠碾窩怒氣填胸遣詞青蓠青衫麝月視財如命詩遞輸赆數術宿仇肅靖恬和亭育土師危嶪五胡十六國遐凝顯沒賢淑銷距歇滅躧高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