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雀躍。 晉 郭璞 《山海經圖贊·跂踵國》:“厥形惟大,斯腳則企。跳步雀踴,踵不閡地。”參見“ 雀躍 ”。
“雀踴”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雀踴”意為像鳥雀一樣跳躍,與“雀躍”同義,形容歡喜或興奮的狀态。該詞常用于文學作品中,通過跳躍的動作表達情緒。
最早見于晉代郭璞的《山海經圖贊·跂踵國》:“厥形惟大,斯腳則企。跳步雀踴,踵不閡地。”
此處描述跂踵國(傳說中踮腳行走的族群)的跳躍動作,結合“踵不閡地”(腳跟不着地),進一步強調輕盈跳躍的姿态。
“雀踴”屬于古漢語中的形象化表達,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古籍或文學創作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山海經》相關注釋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雀踴(jué yǒng)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鳥兒跳躍歡快。它由“雀”和“踴”兩個字組成。
雀踴的部首是雨 (yǔ) 和足 (zú),分别表示“雨滴”和“腳”。雀踴共有14畫。
雀踴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它最早出現在東晉郭璞的《玉台新詠·雀踴》一詩中,形容鳥兒跳躍歡快的景象。
雀踴的繁體字為鴝踴。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雀踴的字形略有不同。字形上方會加上一個“隹”字旁,表示鳥兒形狀;下方則是一字旁“足”,代表腳步。整體來看,古時候的寫法更加形象地表達了鳥兒跳躍歡快的樣子。
1. 小鳥在枝頭上歡快地雀踴。
2. 酒後他情緒高漲,仿佛雀踴在天空。
1. 雀踴舞:形容舞蹈風格輕盈歡快。
2. 舞雀:指表演舞蹈的人。
3. 雀躍:形容歡躍的樣子。
歡蹦亂跳、歡快躍動、雀躍
呆立、沉悶、低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