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大而无用之物。语本《庄子·逍遥游》“ 魏王 貽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南朝 宋 谢灵运 《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诗:“空班 赵氏 璧,徒乖 魏王 瓠。”亦省作“ 魏瓠 ”。 唐 黄滔 《南海韦尚书启》:“而 滔 器同 魏 瓠,凡若 庄 樗,握无蛇口之珍,额有鱼身之点。”
“魏王瓠”是一个出自《庄子·逍遥游》的典故,用于比喻看似宏大却无实际用途的事物。以下是具体解释:
故事中,魏王赠予惠子大葫芦种子,种出的葫芦能容纳五石(古代容量单位),但因体积过大且质地脆弱,无法用于盛水或制瓢,最终被毁弃。庄子借此说明:事物若不符合实际需求,即使规模宏大也毫无价值。
南朝谢灵运在诗中以“徒乖魏王瓠”自嘲怀才不遇;唐代黄滔则以“魏瓠”比喻未被重用的才能,可见该典故在古典文学中的影响。
“魏王瓠”不仅是哲学寓言,更成为汉语中批判华而不实现象的经典表达。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细节,可参考《庄子·逍遥游》原文。
《魏王瓠》是一个成语,意为以身朝危,表现出主动投身危险中去的勇气和胆识。
《魏王瓠》的部首为瓜(瓜类植物),笔画为17画。
《魏王瓠》出自南朝齐梁时期萧统所著的《世说新语》一书中的故事。
《魏王瓠》在繁体字中为《魏王瓠》。
在古时候,字形有所不同,汉字“瓠”写作“瓡”,整个成语则写作“韦王瓡”。
他为了拯救被困的人们,毫不犹豫地《魏王瓠》,冲向了火场。
魏王、王瓠
无。
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