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掎止的意思、掎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掎止的解釋

從後截獲。《國語·魯語下》:“使 叔孫豹 悉帥敝賦……與 邯鄲勝 擊 齊 之左,掎止 晏萊 焉。” 韋昭 注:“從後曰掎;止,獲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掎止”為古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需從構字本源與文獻用例綜合考辨。從《說文解字》訓诂溯源,“掎”字本義為偏引一足,《說文·手部》釋“掎,偏引也”,段玉裁注引《周禮》“掎止”用例,指牽制其行動而阻止之。該詞在先秦典籍中多用于軍事語境,如《詩經·小雅·角弓》鄭玄箋:“如掎止人足,故不可得容也”,形容通過牽制敵方關鍵部位實現遏止效果。

清代訓诂學家王念孫在《廣雅疏證》中進一步闡釋:“掎之言羁也,止之言制也”,揭示其核心語義為通過牽制手段達成遏制的雙重動作過程。現代《漢語大詞典》将“掎止”釋作“牽制阻止”,此釋義可溯至《周禮·秋官》記載的“掎止訟者”制度,指司法過程中對訴訟雙方的約束機制。

在語義演變層面,該詞現代多用于文學性表達,如錢鐘書《管錐編》引《左傳》戰例時曾用“掎止之勢”形容戰略牽制。從漢語史角度看,“掎止”屬于保留古漢語使動用法的特殊結構,其中“掎”為手段,“止”為目的,構成邏輯嚴密的動補關系。

網絡擴展解釋

“掎止”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釋義
    拼音為jǐ zhǐ,意為從後方截獲或追擊捕獲。該詞由“掎”(從後牽制)和“止”(捕獲)組合而成,強調從背後進行攔截或控制。

  2. 文獻出處與注釋
    出自《國語·魯語下》:“使叔孫豹悉帥敝賦……與邯鄲勝擊齊之左,掎止晏萊焉。” 韋昭注:“從後曰掎;止,獲也。”此處描述的是軍事行動中從後方夾擊并俘獲敵方将領的場景。

  3. 相關詞語與擴展

    • 近義關聯詞:掎挈伺詐(抓住把柄進行要挾)、絶薪止火(徹底斷絕禍患根源)。
    • 反義概念:規行矩止(按規矩行事)、投膏止火(方法不當反加劇問題)。
  4. 現代使用建議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學創作場景。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選用“截獲”“圍捕”等現代詞彙替代。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漢語詞源或具體例句,可參考《國語》相關注釋文獻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愛翫霸王别姬奔逸表旗表埻并節鼻青額腫犦槊布袋和尚長髻常期承允崔崪悼怵凋劇對揚度日鹗顧飛莖分命分歧符節官隔熱溝道顧盼生姿和比恒格何氏三高槐宰皇雄氏焦螟徼能焦尾靶禁耐崆峒侶兩學吝啬鬼鸾軿貿買民英難説話鬧鬧和和乾巴巴乞儉請柬青橐碁圖韶陔拾塵石笈淑景絲帛四言八句攤書傲百城穩妥無目賢臣蕭晨小年夜笑中有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