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鬧元宵的意思、鬧元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鬧元宵的解釋

民間風俗。農曆正月十五,擊鼓鳴鑼,通宵張燈,供人玩賞。相傳始于 漢 ,後世相沿不衰,内容更豐富。是夕吃喝玩賞,熱鬧非凡,故稱“鬧元宵”。 元 王德信 《北西廂記·齋壇鬧會》:“老的少的,村的俏的,沒颠沒倒,勝似鬧元宵。” 李瑛 《正月十五》詩:“正月十五春風高,家家鬧元宵。” 袁鷹 《一聲繡金匾》:“正月裡鬧元宵,金匾繡開了。”參見“ 元宵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鬧元宵”是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的核心民俗活動,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詞義與起源

  1. 字面解釋
    “鬧”指喧鬧、熱鬧,“元宵”即正月十五夜晚。該詞形容節日期間燈火通明、人聲鼎沸的盛況。
    從漢字溯源看,“鬧”本義為市集争鬥的嘈雜場景,後引申為節慶的熱烈氛圍。

  2. 曆史起源
    起源于漢代,最初與祭祀“太一神”或慶祝平定“諸呂之亂”相關。漢武帝時期,正月十五被定為祭祀日,通宵燃燈祈福,逐漸演變為全民活動。

二、活動形式與内涵

  1. 傳統習俗

    • 燈火慶典:燃燈放焰、賞花燈,象征驅邪迎福。
    • 娛樂活動:猜燈謎、舞龍獅、踩高跷等民間藝術表演。
    • 飲食文化:全家共食元宵(湯圓),寓意團圓美滿。
  2. “鬧”的深層意義

    • 打破常規:隋唐時期,元宵節解除宵禁,百姓可徹夜遊玩,形成“狂歡”傳統。
    • 祈福象征:熱鬧場景寄托對新年紅火、生活興旺的期盼。

三、文化演變

漢代後,元宵節逐漸融合佛教燃燈習俗、皇家慶典(如唐玄宗建燈樓)等元素,成為全民參與的綜合性節日。其“鬧”不僅體現活動豐富性,更蘊含古代社會對自由歡慶的短暫釋放。

“鬧元宵”以“鬧”為核心,通過燈火、歌舞、美食等營造熱烈氛圍,既是傳統民俗的延續,也承載着驅邪納福、祈願團圓的文化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二

鬧元宵

鬧元宵,是一個傳統的中國節日,也是農曆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的俗稱。鬧元宵的意思是指在元宵節期間熱鬧喜慶的慶祝活動。它是中國人民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代表着新春佳節的歡慶和祝福。

根據《說文解字》,鬧元宵的字可以拆分為“門”和“弓”,其中“門”是主要部首,而“弓”則是次要部首。根據漢字的筆畫順序,鬧元宵總共有14畫。

鬧元宵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唐代,當時元宵節的慶祝活動非常盛大,人們在這一天會吃元宵、觀燈籠、賞花燈、舞獅子、舞龍等等,場面非常熱鬧。所以,人們将元宵節的慶祝活動稱為“鬧元宵”。

在繁體字中,鬧元宵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古代書寫漢字的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鬧元宵的古代漢字寫法為“鬧元宵”。這種寫法在繁體字中仍然被保留着,是因為繁體字保留了更多古代漢字的形式和讀音。

以下是一些關于鬧元宵的例句:

1. 今晚我們全家去市中心鬧元宵,參加燈謎遊園會。

2. 孩子們在學校舉辦的鬧元宵晚會上表演舞獅子。

3. 我們需要準備一些元宵,過年期間可以和家人一起鬧元宵。

與鬧元宵相關的組詞包括:元宵、元宵節、燈籠、燈謎、舞獅子、舞龍、賞花燈等。

鬧元宵的近義詞有:慶元宵、喜慶活動、元宵慶典等。

鬧元宵的反義詞為:安靜、平靜。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