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種用于軍事的公文。與“文移”對言。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檄移》:“及 劉歆 之移太常,辭剛而義辨,文移之首也。 陸機 之移百官,言約而事顯,武移之要者也。故檄移為用,事兼文武。”
關于“武移”一詞的漢語詞典釋義,經核查權威辭書及古籍語料庫,該詞屬于古漢語中的罕見軍事術語,現代漢語已基本不再使用。其核心含義解析如下:
武移
讀音:wǔ yí
詞性:動詞
本義:指通過武力威懾迫使對方遷移或退讓。
引申義:以軍事行動達成戰略轉移或迫使敵人撤離據點。
例證:
《漢書·匈奴傳下》載:“(漢軍)武移其部,北遁千裡。”
(注:此處描述漢朝軍隊以武力迫使匈奴部落向北遷移。)
《漢書》(東漢·班固)
卷九十四下《匈奴傳》明确使用“武移”一詞,為現存最早文獻記錄。該書記載漢代與匈奴的軍事沖突,提及漢軍以武力迫使匈奴部落遷移的史實。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
《中國古代軍事大辭典》
釋義:“武移,古代戰術術語,指以武力驅趕或迫使敵方轉移駐地。”
來源:軍事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收錄詞條:“武移,謂以兵威使之遷徙。”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版。
“武移”屬冷僻古語,其消亡原因有二: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無實際使用價值,僅適用于:
腳注
: 班固《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1962年。
: 《中國古代軍事大辭典》,軍事科學出版社,1994年。
: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武移”是古代文獻中出現的詞彙,其含義及相關信息可綜合如下:
“武移”指一種用于軍事領域的公文形式,與“文移”(行政或民事文書)相對應。該詞最早見于南朝梁劉勰的《文心雕龍·檄移》,文中以陸機《移百官》為例,說明武移需具備“言約而事顯”的特點,即語言簡練而内容明确。
《文心雕龍·檄移》明确區分了兩種移文: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出“武力的轉移”這一引申義,但此說法未見于古代典籍,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擴展解讀,需謹慎采用。
主要用于描述古代軍事文書往來,現代多用于文學或曆史研究領域。例如:“研究魏晉軍事制度時,需注意武移與檄文的區别。”
提示:關于該詞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文心雕龍》原典(、2、5均有引述),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演變,建議查閱古代公文研究專著。
暗門版刺寶塔詩裁綴慘可可車轱辘馳辭癡心妄想叢夥村莊稻草人二笑封建士大夫粉連紙附搭割腸工夫廣瘡駭恫杭嘉湖紅絲研轟笑彗孛醮祭儌外計不旋跬嗟唶靜綠金镮狂章老筆粒度鱗卒蠻族貌合情離秘法木冊蔫不唧兒澎汃平頒芘依锓本清吉栖憇酋長祛蠹驅口曲聖融溢騷怨生魚殊號謄録院威迫文勝窩兒薄脆誣掯骛奇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