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中稱進行布施的人。
“功德主”是佛教術語,指通過布施、護持等方式積累功德的人。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指為佛教事業提供物質或精神支持的信衆,主要包括:
起源于佛陀時代,最初指在家居士通過供養錢財或食物,支持佛陀講法或建造廟宇。這種傳統延續至今,成為佛教活動的重要支持形式。
功德主不僅成就自身福德,還能讓其他信衆因法會/道場受益,實現“自利利他”的雙重功德。如法會功德主既獲得主辦法會的功德,也分享參與者積累的善業。
包含七類人群:長期護持弘法事業者、持續服務者、勸募功德者、智慧貢獻者等。
擴展說明:現代語境中,“功德主”也引申為行善積德之人(),但其核心仍與佛教護法行為密切相關。不同寺院對功德主的認定标準可能存在差異,具體可參考各宗教場所規定。
功德主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功”、“德”和“主”三個部分組成。
“功”字的拆分部首是力,它有四筆畫。意思是指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進行努力或付出的行為。
“德”字的拆分部首是彳,它有八筆畫。意思是指一種積累于個人行為中的道德品質或積極的品德特征。
“主”字的拆分部首是丶,它有五筆畫。意思是指在某種領域或範圍内擔任領導或負責的人。
功德主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佛教文化。在佛教中,功德主是指經濟上資助佛寺修建或維持寺廟的人,以此行善積德。這個詞後來被引申為一種行善積德的象征。
在繁體字中,功德主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然而,功德主這個詞在古代并沒有太多變化,基本上與現代寫法一緻。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是一位不求回報,默默為社會做貢獻的真正的功德主。”
組詞:功德、功德無量、功德無量功德主、好人功德主
近義詞:善人、慈善家
反義詞:惡人、罪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