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eel concrete;reinforced concrete] 用鋼筋加強的混凝土,使其抵抗外力時兩種材料共同起作用
用鋼筋做骨架的混凝土。鋼筋可承受拉力,增加機械強度。廣泛應用在建築上和水利工程上。也叫鋼骨混凝土或鋼骨水泥。《揚子晚報》1990.4.2:“房子是鋼筋混凝土建築,牆有一米厚。”
鋼筋混凝土是由鋼筋和混凝土組合而成的建築材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結構定義
指在混凝土内嵌入鋼筋骨架的複合材料,利用鋼筋抗拉強度高與混凝土抗壓性能強的特性,形成協同受力結構。《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用鋼筋做骨架的混凝土,堅固耐久”。
功能特性
鋼筋承擔拉力,混凝土承擔壓力,二者結合顯著提升建築構件的承載力和抗震性。《辭海》描述其“克服混凝土抗拉強度低的缺陷,廣泛用于現代建築”。
材料科學視角
鋼筋與混凝土的熱膨脹系數相近(約1.2×10⁻⁵/℃),确保溫度變化時二者共同變形不分離。混凝土堿性環境(pH≈12.5)在鋼筋表面形成鈍化膜,抑制鏽蝕。
工程應用特性
根據《土木工程材料》國家标準(GB/T 50080),其強度等級按混凝土立方體抗壓強度(如C30)和鋼筋屈服強度(如HRB400)雙指标劃分,滿足不同結構荷載需求。
曆史發展
法國園藝師莫尼埃(Joseph Monier)1867年首次獲得鋼筋混凝土花盆專利,标志着人工複合材料在結構工程中的突破性應用(《中國大百科全書·土木工程卷》)。
現代規範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GB 50010)規定:縱向受力鋼筋最小配筋率需滿足: $$ rho_{text{min}} = max left{ 0.2%,0.45 frac{f_t}{f_y} right} $$ 确保結構延性破壞特征。
鋼筋混凝土是一種廣泛應用于建築工程的複合材料,其核心定義和特性可歸納如下:
鋼筋混凝土(英文:Reinforced Concrete)是由混凝土和鋼筋組合而成的建築材料。混凝土以水泥為膠凝材料,混合砂、石和水,具有高抗壓強度但抗拉能力弱。鋼筋則通過其優異的抗拉性能彌補混凝土的不足,兩者通過粘結力形成共同受力的整體。
廣泛應用于建築(房屋、工廠)、交通(橋梁、高速公路)、水利工程(防洪堤壩)等,尤其適用于大跨度結構和抗災工程。
最早由法國園丁約瑟夫·莫尼爾于1849年發明,1867年取得專利,最初用于花盆和護欄。
如需更深入的技術參數(如配筋率計算公式),可參考工程規範或專業文獻。
暗事阿衆弊象恻惐蟬翼爲重,千鈞爲輕朝隮成卒撤營褫剝厝火燎原戴叔倫得果鵝帖蛾賊肥源糞場棺器海鱗好漢不吃眼前虧皇極門禍釁叫名猳豕警笛驚殒舊聞絶徼沮渠空黃匡阜喇虎瀾汗累及無辜林芬離世遁上隸首陋面賊濾鍋綠女紅男凝結憑身前星窮神觀化氣尚碁聖秋海棠權宗榮懼山際束金松徑素規特異質庭障土禁玩日愒時奚搐歇虎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