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語。釋家以寂滅為宗旨,故謂思慮寂靜為禅寂。《維摩诘經·方便品》:“一心禪寂,攝諸亂意。” 唐 李邕 《鄭州大雲寺碑》:“發趣如因,彌入禪寂。”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殷遙》:“與 王維 結交,同慕禪寂,志趣高疏,多雲岫之想。” 明 唐順之 《丹陽别王道思》詩:“平生學禪寂,猶自别離難。”
(2).謂坐禅習定。《景德傳燈錄·迦毗摩羅》:“師可禪寂于此否?” 蘇曼殊 《幽光錄》:“﹝僧 祖心 ﹞年二十六,忽棄家為僧,禪寂於 羅浮 匡廬 者久之。”
“禅寂”是佛教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思慮寂靜
佛教以“寂滅”為宗旨,指通過修行使内心達到無雜念的甯靜狀态。如《維摩诘經》所言“一心禅寂,攝諸亂意”,強調專注與心念的澄明。
坐禅修定
指具體的修行實踐,即通過禅定方式習得超脫。唐代李邕《鄭州大雲寺碑》提到“發趣如因,彌入禅寂”,蘇曼殊《幽光錄》亦記載僧人“禅寂于羅浮匡廬者久之”。
該詞既指内在心境的超然寂靜,也指外在的禅修實踐,常見于佛教經典與東方文學創作。
禅寂一詞由兩個漢字組成,禅指的是佛教禅宗,一種追求内心平靜和覺悟的修行方法;寂意味着安靜、甯靜。它的意思就是在内心深處達到無我無物的甯靜狀态,與世界融為一體。
禅字的拆分部首是礻,讀音是"zhān",它由10個筆畫組成;寂字的拆分部首是宀,讀音是"jì",它由11個筆畫組成。
禅字的繁體形式是禪,寂字的繁體形式是濟。
古代的漢字中,禅字在開始階段有多種寫法,後來逐漸演變為現代的形式。寂字的古代寫法是冫寺,并非現代形式的宀寺,這顯示了漢字的演化過程。
1. 卧聽蕭聲,體悟大自然的禅寂。
2. 在這個喧嚣的世界裡,尋求一片屬于自己的禅寂。
組詞:禅修、禅心、禅宗、禅意
近義詞:甯靜、靜谧、恬淡、甯和
反義詞:喧鬧、忙碌、紛擾、嘈雜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