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乱世中的百姓。 汉 贾谊 《过秦论》:“安民可与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 汉 袁康 《越绝书·越绝篇叙外传记》:“空社易为福,危民易为德。”
“危民”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具体解释,以下为详细解析:
核心含义
指乱世中的百姓,强调百姓在动荡社会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其中“危”表示危险、不安定,“民”指普通民众。该词多用于描述因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等因素而陷入困境的群体。
延伸理解
部分文献提到,“危民”可能隐含着“易与为非”的特点,即处于危难中的百姓更容易因生存压力而做出反抗或违背道德的行为(如贾谊《过秦论》中的“危民易与为非”)。
文献来源
主要出自汉代典籍,如贾谊《过秦论》和袁康《越绝书》。例如《过秦论》中“安民可与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一句,对比了安定与危难时期民众的不同行为模式。
应用范围
常用于历史、文学领域,描述乱世百姓的处境,或借古喻今探讨社会治理问题。例如:“若为官无德,居高位嫉贤妒能,则国危民忧”。
常见误解
需注意“危民”并非指“危害民众的人或事物”(如的解释),而是指“身处危难的民众”。权威典籍均支持后者含义。
现代启示
该词反映了古代思想家对民生与治乱关系的洞察,强调安定环境对民众行为的影响,对当代社会治理仍有借鉴意义。
危民是一个汉字词语,由“危”和“民”两个字组成。
“危”字属于上半部分字形,拆分为立部和卜部,总共有6画;“民”字属于下半部分字形,拆分为亻部和心部,总共有5画。
“危民”一词在《庄子·内篇·人间》中可见,意为陷害人民、危害百姓。形容统治者不顾民众利益,将其置于危险之中。
“危民”在繁体字中的写法和简体字一样。
古代写法与现代相似,除了字形略有差异外,整体结构基本一致。
1. 暴政危民,造成社会动荡。
2. 统治者应该尽心保护百姓,而不是危民于不顾。
危害、危险、百姓、社会动荡、统治者
危害、伤害、损害、危险
保护、关爱、庇护、安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