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出《史記·司馬穰苴列傳》:“﹝ 穰苴 ﹞文能附衆,武能威敵。”後以“威附”謂使敵人畏懼,使民衆歸附。 唐 常衮 《代杜相公讓河南等道副元帥表》:“ 漢 讓 韓信 以安危存亡之地, 齊 擢 穰苴 以文武威附之名。” 宋 曾鞏 《本朝政要策·南蠻》:“蓋及其輒動,而我之所以威附之術可得而談者,有用兵深入,伐而克之。”
“威附”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合成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該詞出自《史記·司馬穰苴列傳》中“文能附衆,武能威敵”,原指齊國名将司馬穰苴兼具文治武功的能力,後引申為通過文德使民衆歸附、憑借武略讓敵人畏懼的雙重治國統兵理念。
唐代常衮在《代杜相公讓河南等道副元帥表》中以“文武威附”形容名将韓信與司馬穰苴的治軍才能,宋代曾鞏在讨論南蠻治理策略時,也将“威附”作為軍事威懾與民心歸化的雙重手段。
多用于古代文獻中對傑出将帥或治國者的評價,強調剛柔并濟的治理藝術,既包含武力威懾的硬實力,也涵蓋德政安撫的軟實力。
《威附》(wēi fù)是一個成語,表示威勢盛大,令人敬畏,同時也能吸引人、得到他們的忠誠。這個詞的意思可以理解為“以威力吸引附從”。它描述了一個人或事物具有強大的力量或魅力,使别人願意歸附或效忠。
《威附》的兩個字都是由漢字的常見部首組成。其中,“威”字的部首是“女”字旁,它表示與女性有關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為9畫。而“附”字的部首是“阜”字旁,這個部首表示與山有關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為8畫。
《威附》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史記·留侯列傳》中。它描述了楚國的留侯(古代官職)通過威勢和恩典吸引其他諸侯國的臣民,使他們歸附楚國。
在繁體字中,表示“威”的字形為“威”,表示“附”的字形為“附”,與簡體字相比沒有太大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時與現代有所不同。《說文解字》中記載的“威”字采用了不同的形式,部分類似舊字形的樣式。而“附”字則與現代寫法相似,沒有太大差異。
1. 這位領導以其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威附了衆多忠誠的追隨者。
2. 這部電影以其驚人的視覺效果和精彩的劇情,威附了全球觀衆。
組詞:權威、霸陵、附贅、附逆。
近義詞:贊威、肅然起敬。
反義詞:辱附、伏報、順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