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gical power] 佛教指神佛具有的神奇能力,今指出奇的手段或本領
大顯神通
老栓倒覺得爽快,仿佛一旦變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給人生命的本領似的。—— 魯迅《藥》
(1).謂通過神靈而感應溝通。 三國 魏 曹植 《陳審舉表》:“昔 伊尹 之為媵臣,至賤也; 呂尚 之處屠釣,至陋也;及其見舉於 湯武 、 周文 ,誠道合志同,玄謨神通。”
(2).指預見,先見之明。 唐 楊炯 《中書令汾陰公薛振行狀》:“又上疏陳請備塞垣,未幾而 匈奴 背誕,公有神通之鑒也,不亦明乎!”
(3).佛教語。梵文的意譯。亦譯作“神通力”、“神力”。謂佛、菩薩、阿羅漢等通過修持禅定所得到的神秘法力。《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如來無過功德品》:“何者如來神通智行?答言:大王!沙門 瞿曇 神通行有六種:一者,天眼通;二者,天耳通;三者,他心通;四者,宿命通;五者,如意通;六者,漏盡通。”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朅盤陀國》:“時 朅盤陀國 有大羅漢,遙觀見之,愍其危戹,欲運神通拯斯淪溺。” 宋 蘇轼 《六觀堂贊》:“我觀衆生,神通自在。” 清 龔自珍 《最錄禅波羅蜜門》:“有《摩訶止觀》百軌則在,至此書歸墟,在乎神通,觀息亦得通,觀身亦得通。”
(4).泛指神奇高超的本領。 晉 幹寶 《搜神記》卷一:“ 左慈 ,字 元放 , 廬江 人也,少有神通。” 宋 朱敦儒 《減字木蘭花》詞:“超凡入妙,遊戲神通隨意到。” 清 袁枚 《新齊諧·白石精》:“現在纏汝者是 西山 白石之精,神通絶大。” 趙樸初 《西江月·參觀密雲水庫工程》詞:“翻天覆地看吾儔,信有神通在手!”
“神通”一詞的含義可以從多個角度綜合解析:
一、詞源與基本定義
“神通”原為佛教術語,梵文意譯指通過修持禅定獲得的神秘能力,如天眼通(透視障礙)、天耳通(聽遠方音聲)、他心通(感知他人心念)等六種超自然力。字面可拆解為“神”(神妙莫測)與“通”(無礙自在),合指超越凡人認知的力用。
二、佛教中的核心内涵
在佛教中,神通是修行者達到一定境界後展現的能力,需以禅定為基礎。六神通包含:
三、現代引申與文學應用
如今,“神通”多比喻非凡的本領或巧妙手段,如“大顯神通”形容展現高超能力。魯迅在《藥》中以“得了神通”暗喻人物心态變化,賦予其文學象征意義。
四、相關辨析
需注意:佛教強調神通并非修行目的,若執著于此易入魔道;而民間傳說或文學中的神通常被誇張化,與宗教本義有所區别。
神通是一個常用于描述某人超凡的能力或者非凡的技藝的詞彙。這種能力或者技藝超越了一般人的想象和能力範圍,讓人難以置信。神通可能是某人特有的天賦,也可以是通過刻苦學習和努力獲得的。
神通的拆分部首是示 (shì) 和一 (yī)。根據《康熙字典》的記錄,神通的總筆畫數為十五畫。
神通一詞的來源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指神通最早出現在佛教經典中,用來描述佛菩薩的超凡能力。另一種說法是指神通源于道教的神仙學說,用來描述修煉成功後達到的非凡能力。
神通的繁體字為「神通」,與簡體字相同。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錄,古時候神通的寫法為「祳通」。
1. 他的神通讓人驚歎,無論是音樂、繪畫還是舞蹈,他的表現都非常出色。
2. 這位武術高手展示了他的神通,幾乎無敵于江湖中的其他對手。
1. 神通廣大
2. 神通無阻
3. 神通蕩氣回腸
1. 天賦異禀
2. 高超技藝
3. 深不可測的能力
1. 平凡
2. 普通能力
3. 無特殊技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