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制的下裙。旧时牧人或卑贱者之服。《急就篇》卷二“裳韦不借为牧人” 唐 颜师古 注:“言著韦裳及不借者,卑贱之服,便易於事,宜以牧牛羊也。”
“韦裳”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韦裳(拼音:wéi cháng)指皮制的下裙,是古代牧人或社会地位较低者所穿的服饰。这种服装因皮革材质耐用且便于劳作,常用于放牧等体力活动。
用途与穿着者
唐代颜师古在《急就篇》注释中提到:“言著韦裳及不借者,卑贱之服,便易於事,宜以牧牛羊也。”说明韦裳是底层劳动者(如牧人)的典型装束。
文学引用
明代王世贞的诗句“阙里困韦裳,千秋丽河汉”及“萧索一韦裳,傲睨千古才”中,韦裳被用作意象,可能暗喻简朴或身份特征。
字义分解
现代用法
部分资料提到“韦裳”可用于形容服饰华丽或事物美丽(如“色彩斑斓,宛如韦裳”),但此属文学引申义,需结合语境理解。
“韦裳”原指朴素的皮制下裙,具有实用性和阶级标识意义;后世文学中偶作比喻,需注意古今语义差异。
《韦裳》一词的意思是指用韦布制成的衣裳。
《韦裳》的拆分部首为衣部,笔画数为12画。
《韦裳》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据说最早出自《诗经·郑风·韦人》:“ 黄绶韦裳,征夫翰苑。”繁体字为「韋裳」。
在古时候,汉字「韦裳」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古代的写法为「韋裳」。
我在博物馆里看到了一幅古代绘画,画中的人们身穿韦裳,颇具古韵。
韦袍、裳衣、韦绣、裳服、韦织等
韦绢、韦衣、韦带
丝绸、锦衣、贱衣
【别人正在浏览】